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老人寻子半个世纪终团聚:他不回家,我不敢死!

2018-02-09 21:03:57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成都2月7日电(记者吴光于)找到三儿子!50年来,四川泸县方洞镇的艾秀平每天都想这件事。不忙的时候,她就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痴痴地向门外张望。

  

 

   1月21日,在四川泸县方洞镇,86岁的艾秀平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痴痴地向门外张望,等待儿子回家。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丢了自己的孩子

   时光倒流到50年前。

   1968年9月18日下午2点,四川内江壕子口火车站。

   带孩子走完亲戚的艾秀平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抱着9个月大的老三,身后跟着老二,准备赶火车回泸县。一个衣衫破旧的小姑娘一直热情地跟在旁边,不时出手帮忙。

   后来老二要上厕所,小姑娘就提出主动帮着抱老三。

   “我担心厕所里又挤又臭,就交给她了。中途出来看过一次,人还在。于是第二次进去,等再出来,人就不见了……”

   这段往事,艾秀平这辈子已经讲过无数次,讲一次,哭一次。

   那一天,她双腿发软,喊哑了嗓子,哭得几乎晕厥,直到天黑也不见小女孩把儿子抱回来。

   把老二送回泸县后,她又和丈夫、哥哥赶回内江继续寻找,贴寻人启事、到车站蹲守、四处打听……

   “每天每夜地想,每天每夜地哭……”

   用尽了一切能想的办法,丝毫没有音讯。

   2014年,84岁的老伴带着永远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艾秀平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他不回家,我不敢死。”她曾这样对儿女们说。

   “听说公安可以‘比血认亲’,电视上那么多丢了的都找回来了,万一三叔也在找我们呢?”2017年7月,大孙女曾淑秀陪着大病未愈的奶奶,去泸县公安局采集了血样。

  “找孩子的人”

  1月21日,在四川泸县方洞镇,86岁的艾秀平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痴痴地向门外张望,等待儿子回家。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距艾秀平家约70公里的内江市,81岁的父亲黄贤忠也在苦苦寻找丢失的孩子。

   1971年9月的一天,黄贤忠的母亲带着3个月大的孙子在家门口晒太阳。婴儿有些感冒,老人准备进屋拿药,一个小姑娘自告奋勇提出帮忙。等老母亲出来,孩子已经被抱走了。

   全家找遍了路口、车站,都没有踪影。

   当过兵的黄贤忠再也绷不住了,站在街头,哭得撕心裂肺。

   江津、永川、资中……他到处寻找。后来,人们不知道这个失魂落魄的男人的名字,只管他叫“找孩子的人”。

   “我能感觉到他,肯定还在。他头上有个胎记,今年应该47了。能有他的消息,我这辈子就知足了。”老人再次痛哭起来。

1月21日,在四川泸县方洞镇,母亲艾秀平为儿子杨荣戴围巾。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半百男儿不知身世

   就在艾秀平、黄贤忠苦苦寻找孩子的同时,距内江市区30公里的资中县太平镇,一个名叫杨荣的男婴正一天天长大。

   太平镇地处偏僻,杨家也并不富裕。为了供杨荣读书,家里倾尽了全力。母鸡下了4个鸡蛋,去邻居家再借一个,凑齐5个,卖了给孩子交学费。

   家里的大米都留给了宝贝儿子,父母和姐姐则吃红薯。杨荣读高中的时候,父亲甚至为了给他交学费还去卖过血。

   小时候,杨荣曾在同学中听过一些关于自己身世的传言,但他从没问过父母。“他们对我这么好,和亲生的没有区别。我要是去问他们,是多大的伤害啊。”

   杨荣没有辜负含辛茹苦的养育,高中毕业后,他考上军校,进入部队,到2017年转业时,已成长为一名副团级干部。

   “我究竟是谁?来自哪里?”这些疑问偶尔会在深夜跳出来。然而,直到父母离世,全家都对此只字未提。毫无头绪的杨荣,更无法追问。

   如今,杨荣和妻子生活在内江市区,衣食无忧,女儿已经大三。他们夫妻恩爱,待人宽厚,在亲戚朋友中口碑极好。

   如果没有2017年8月31日的那通电话,或许,他的人生将永远如此平静。

  天上掉下个“父亲”

   “电话那边的人告诉我,我的父母其实是养父母。难道,之前的传言都是真的吗?”

   拨通杨荣电话的是黄贤忠。这些年,他一直都在打听儿子的消息,而关于杨荣的许多传言,与他丢失的老三较为吻合。

   见面那天,老人抱着他失声痛哭。

   在他看来,面前的杨荣与自己的孩子年纪相符,又长在资中,甚至模样也像自己,他断定,这就是自己丢失的老三。

   可当他迫不及待地拨开杨荣的头发时,却没有发现胎记。

   “都这么多年了,胎记可能散了。”老人安慰自己。

   但是,要证明亲缘关系,还得有科学依据。

   9月4日,这对相认的“父子”一起到内江市公安局采血,进行DNA比对。

   结果出乎意料--没有比中。

   送走落寞的老人,杨荣的生活再次归于平静。

   然而,就在十多天后,他再次接到公安局的电话,通过全国公安打拐DNA数据库的盲比,他竟与一位泸县的母亲单亲比中!

   这位母亲,就是艾秀平。

   所谓单亲比中,是指数据库中只有母系的DNA数据,由于缺乏父系数据,不能百分百确定亲缘关系。要确认他的身份,还需要比对父系的Y染色体。

   通过走访、核查,公安机关采集了艾秀平大儿子的血样,送至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DNA实验室进行比对。

   2018年1月初,经过一系列复杂工作,好消息传来--时隔半个世纪,艾秀平苦苦寻找的儿子,终于找到了。

  迟来50年的团聚

   1月21日,冬日的暖阳洒满川东大地。

   在民警护送下,杨荣带着妻子和女儿,从内江出发,奔向母亲。

   这段相距不过100公里的路,却将母子俩阻隔了整整半个世纪。

   方洞镇上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杨荣刚一下车,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曾家在孙女婿的农家乐里摆上了酒席。

   “欢迎曾德阳回家认祖归宗!”大红的横幅拉在村口,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欢喜。

  

 

   1月21日,在四川泸县方洞镇,杨荣(右二)在妻子和女儿的陪伴下从内江回到泸县“认祖归宗”。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艾秀平没有上街,大儿媳陪她安静地坐在老宅里。

   如同过去,她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眼巴巴地望着门外,等待着,等待着……

   当儿子在人们的簇拥中出现在她眼前时,老人一把抓住了他的手。

   她将瘦弱的身体深深地埋进儿子的胸口。失散时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如今用他宽阔的肩膀撑住年迈的母亲。颤巍巍的艾秀平相信,过去半个世纪里,每次莫名其妙的心悸,都紧系着这个孩子的喜怒哀乐。

   他们紧紧地拥抱着,周围的喧嚣似乎与他们无关。

   顺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她带着老三去了老伴坟前。“地底下,你可以安心了。”她喃喃地说。

   那天中午,杨荣喝了不少酒。平日里沉默的他,跟刚刚认识的大哥、二哥讲了很多话。

   40多人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杨荣和母亲坐在正中。

   他说,此生不会再错过母亲生命里的任何一天。

  鞭炮声后的落寞背影

   艾秀平母子跨越50年的团聚,是四川公安打拐史上失散时间最长的重逢。

   杨荣是怎样被带到了资中?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岁月让往事成了谜团。爱的伟大与宽容让艾秀平母子都选择了原谅与遗忘。

   然而,对中国千千万万因拐卖而骨肉分离的家庭来说,心口的疼痛却难以愈合。鞭炮声声背后,还有多少黄贤忠们落寞的背影?

  

 

   1月21日,在四川泸县方洞镇,民警为艾秀平和儿子杨荣宣读《被拐儿童身份确认通知书》。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打拐处处长蒋晓玲说,寻亲家庭和怀疑自己是被拐卖的子女,主动到公安机关采集DNA,是寻亲成功的关键。

   “采集DNA免费!”她再次强调。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已经成功帮助近5000个家庭团聚。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记者采访中,每一位打拐民警都如是说。

   当前,随着全国公安机关强化立案、建立DNA库、建立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持续开展针对性的全国或区域性的打拐专项行动,拐卖犯罪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作为拐出大省的四川,新增拐卖案件已降到历史最低。

   团圆的路很漫长。跨越半个世纪的团聚,是奇迹,更是坚守的力量和不灭的希望。(参与采写:薛晨、薛玉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