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解密《舌尖3》幕后:食物人物文化,一个都不能少

2018-02-22 20:52:05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总导演接受采访解密《舌尖上的中国3》幕后故事

  食物人物文化,

  一个都不能少

  莫斯其格

  《舌尖上的中国3》(以下简称《舌尖3》)在观众的翘首以盼中正式开播,还是熟悉的配音和跟之前两季相似的表现手法。不过,跟观众想象的不同,最先在网络上火起来的不是食物,而是一口铁锅——原因是第一集节目讲述做食物的器具。到了前晚的第二集,潮汕夜宵、乐山串串、腾冲稀豆粉、天津煎饼果子等各地小吃,纷纷登上热搜榜,让观众中的“吃货”们纷纷表示“一地口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表示,这一季节目从制作之初就确定,“食物、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希望探索中国人是如何一点点吃成了今天的样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斯其格

  总导演刘鸿彦: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呈现食物制作和背后的文化诉求

  广州日报全媒体:这次《舌尖3》食物入选标准是什么?

  刘鸿彦:每集的主题不同,比如小吃这一集的主题,背后一定是非常接地气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别处,最好的味道永远在家乡,每个人的家乡就是小吃,它后面是一家一户几代人的传承,周围街坊四邻和这几代人持续发生的长久关系,小吃背后就是这样一个因素。

  广州日报全媒体:纪录片拍的是美食,实际上是传递一种情怀。《舌尖3》更多想传递什么样的价值?选题上是不是也有很多创新的考虑?

  刘鸿彦:简单来说就是“君子爱食,食之有道”,这是我们这次的核心。在题材上,8集分别包括器具、饮食的养生、食养、宴席和最后一集融合,都是在之前的领域内没有触碰过的,这应该是一些新的选题方向。我们之所以做这样的结构,其实里面有一些内在逻辑,包括我们整个饮食文化体系上的表达——大家都会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个博大精深到底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食物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广州日报全媒体:前两季有很多食物的制造过程,观众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诱人,现在更倾向于食物后面的故事,会不会担心大家觉得没那么美味了?

  刘鸿彦:这一季《舌尖3》从一开始就强调,食物、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食物肯定是一个载体,在食物之后的人物,是我们要讲述的故事,人物上附着了很多文化传承。这次做片子,希望能够一点一点地挖掘,我们是如何一口一口地“吃”成今天这个样子的。而且,食物、人物和文化不能分开,人物的部分要讲故事,否则变成一个教人怎么做饭的片子,所以你一定要有人物、有故事,还要有文化的味道附加在里面。文化诉求是我们必须要表达的,但是怎么表达得生动,而且被一些更年轻的群体接受,这些困难是我们这次需要不断克服的。

  广州日报全媒体:第一集中有一句金句,“爱是最好的调味品”。拍摄时是怎么抓取到这个金句的?

  刘鸿彦:这句话来自第一集的嘉宾兰明路。兰明路平时工作繁忙,很少给家里做饭,有一次难得抽出时间在儿子生日时为家人做了顿饭,家人非常感动。这让兰明路体会到“爱是最好的调味品”。这句话不光是兰明路一家人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对美食的理解,也是我们在做《舌尖3》节目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的。无论是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还是美食背后人与人的关系,还是美食背后的传统文化,爱都是调出最好味道的佐料。

  拍摄前先调查观众的审美变化

  广州日报全媒体:《舌尖》之后出了很多以同类的美食纪录片,其实也不排除观众可能看多了不新鲜了,另一方面对《舌尖3》也会拿着放大镜来看、来分析,要求会更苛刻。团队有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刘鸿彦:我们在最初开始策划的时候就面临了巨大的压力,确实它不像别的项目——别的项目相对这方面影响会小一些。我们整个团队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大家的期待我们都有考虑。纪录片从另一点来说,跟这个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即使是讲食物,我们也不是单纯讲食物,它不是教人做饭的片子,毕竟是讲食物和食物背后故事的片子。要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说,它的风格、内容必须要有一些变化和调整。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观众的审美和接触的东西变得太快了,我们肯定要抓住这些点做呈现。有一些部分是不变的,有一部分是必须要变的。

  广州日报全媒体:有没有根据观众审美的变化做出调整?

  刘鸿彦: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增加的主要是文化的东西,这是我们认为需要变的地方。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我们有这样一种责任,应该在食物的基础上,给观众一些提升的东西。

  广州日报全媒体:《舌尖》等现象级的电视纪录片都曾做成大电影,评分很高,但是票房不太高,对于这样一个反差,您怎么看?

  刘鸿彦:我前几年去参加过很多国外的纪录片电影节,给我触动挺深的是在加拿大、荷兰看到的很多纪录片都是在影院放映的,那里有特别好的纪录片的土壤。纪录片进入院线在咱们国家也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势头。

  可能现在对于整个中国的纪录片发展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有好的题材,就会有机会,关键还是看创作者是不是真的能够把握住,以及是否能够发自真心地去创作。

  铁锅刀具地方小吃 一夜变“网红”

  《舌尖3》近日在央视及优酷等开播,首播的《器》和第二集《香》均收获大量热议,节目中展现的铁锅、刀具、砧板、地方小吃等都火速登上热搜榜。在网络评分方面,观众也给予《舌尖3》不低的分数,但也有观众认为,开篇的《器》跟期待中的美食略有差距,“幸好小吃篇比较多美食的成分”。

  “带着看美食的期待打开《舌尖3》,没想到先被一口锅吸引了。”首集《器》播出过后,一夜之间,“章丘铁锅”火遍了大江南北。章丘83岁的老人王立芳靠着一门手工打锅的精湛手艺成了当地的“网红”。在《舌尖3》的快进镜头记录下,铁锅在王立芳儿子和儿媳两人的手中经过上万次的锤炼逐渐成型,最终成为章丘厨师爆炒技能手中不可或缺的“食材神器”。网友表示:“发生在他们一家人身上的故事,《舌尖3》并没有过多的矫情,一口铁锅要经过3.6万次的锤炼,这样的匠人精神,足以让观众想象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熟悉的感动!七孔穿山灶,第一次知道,新奇。章丘铁锅,感人!”还有网友表示,已经马上网购了铁锅。

  还有大批网友力挺《舌尖3》首集《器》,“如果没有好的工具、好的器皿,又哪来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两者是相呼应的,不是单纯的只看美食,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和传统的内涵”。

  对此,总导演刘鸿彦介绍,“器具”这一集,形式上是讲器具,但实质讲的是中国的中式烹调术,器具是所有美食产生的基础。比如铁锅、菜刀,后面表现的其实都是中国那种烹饪的技巧,像蒸、炒,讲的都是中国特别独有的一些烹饪技巧,都是以器具这样一个形式来体现,上升到了中式烹调术,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上。

  其实,《舌尖3》里还是有很多关于美食的介绍,麻辣烫、胡辣汤、煎饼果子、羊肉汤等地方小吃,以及第一集里露面的瓜雕、翠珠花鱼、金边白菜、四川泡菜、豆参煮鱼等,都已经让“吃货”观众开始“舔屏”,有地方观众甚至开始了“按图索骥”,要到片中所拍的煎饼果子、麻辣烫等店家“打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