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创建人

2019-05-25 19:50: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创建人

郑建生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创建人

 

 

照片上的这个人把南湖启程的革命航船上的火种,引到了滹沱河两岸的冀中平原腹地。他就是1923年8月受中共北方局负责人李大钊派遣的安平籍共产党员弓仲韬。

他在原籍台城村建立了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即台城特别支部。一年以后的1924年8月,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地方县委——安平县委也率先建立。

在这片觉醒的土地,弓仲韬播撒的共产主义星火点燃了受压迫被奴役的人们的希望。这位光明的使者,1886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爱国知识分子,早年曾在北京参加了支持维新变法的运动。受其父影响,弓仲韬从青少年时期就关心国家事,忧国忧民,经常向父老乡亲宣传反帝反封建和妇女解放的道理,在农村他带头第一个剪掉辫子。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初步接触到新思想。1919年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结识并在李大钊的启发教育下,开始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并经常到天桥工人中宣传革命思想,鼓动工人进行斗争。1923年4月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李大钊派遣回原籍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和发展党组织。

弓仲韬一回到家乡,就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思想动态。他通过调查意识到,要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首先要教育民众,启发民智。于是他自己出资在安平县台城村创办起了“平民夜校”,自编了《平民千字文》教材,动员村中50多个青壮年农民到夜校学习。在教农民识字的同时,向他们灌输革命的理论。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大家认识到:自己贫穷落后的根源不是命运,而是落后的社会制度,是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大家产生了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弓仲韬不失时机地建立了台城村农民协会,利用农会锻炼骨干、壮大力量、凝聚人心、维护农民权益。

1923年8月,弓仲韬介绍思想进步、积极肯干的农民弓凤州、弓成山加入党组织。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建立了河北省农村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简称“台城特支”),弓仲韬任支部书记,弓凤州任组织委员,弓成山任宣传委员,受中共北京区委直接领导。由此,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了。

1924年2、3月间,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弓仲韬与安平县北关高小校长李少楼取得了联系,经过二人的通力合作,安平县党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他们先后介绍北关的李春耀、张述增入了党,随后又吸收思敬村的袁大楞、李更入党。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加,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他们先后建立了北关高小和思敬村两个党支部。李大钊对安平县党组织的迅速发展非常欣慰,他写信鼓励弓仲韬继续努力,并指示可建立安平县委,加强党对全县工农运动的领导。

为了落实李大钊的指示,1924年8月15日台城村、思敬村和北关高小三个党支部选派了弓仲韬、弓凤州等9名代表,在思敬村召集召开安平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建立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安平县委。党的机关设在弓仲韬家中,将台城特支改为台城支部。这次会议确立了今后的工作任务,就是发展党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启发群众觉悟,领导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弓仲韬在任期间,积极宣传和组织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白色恐怖中,有的背叛了革命,有的被右倾分子拉拢,而绝大多数党员坚守着执着的信念,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党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1925年,为了掩护党的机关,弓仲韬在自己家前院西厢房开办了一所“列宁小学”,对外称“台城私立女子小学”,让保定地方委员会特派员张鹤亭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学校建立后,办学经费、学生及数名经常往来的地下工作者的食宿、县委办公经费都来自于他变卖土地等得到的上千元钱。为培养革命后备力量,他经常到“列宁小学”讲授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等,使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思想觉悟普遍提高,其中6人发展为共青团员。

为解决贫困党员的生活问题,弓仲韬又筹措资金在家中开办了毛巾厂,此工厂也成为了许多革命者经常以联系买卖为名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弓仲韬家中研究党的工作的场所,一切费用均由弓仲韬负担。到1934年时,他的家产就所剩无几了。安平、饶阳一带的党团工作却在他的物质支持下不断发展,并且在安平县的影响下,衡水其他各县相继建立起了党组织。各级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使衡水这片土地成为坚强的革命根据地。一些在京、津、保的党团员也回到家乡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发展党团员。弓仲韬的大女儿弓浦在父亲的影响下于1925年入党,先后任台城女支委书记、中心县委妇女委员,1928年她在北京参加“三一八”游行时身负重伤,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弓仲韬一生都对党忠心耿耿,为党的事业勇于献身,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大部分家产都贡献给了革命事业。他常说,作为共产党人,就要舍得出家财,豁得出性命。他变卖田地解决办学和办公经费,又变卖家产开办工厂解决贫困党员的生活困难。在他的影响下,全家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甚至为革命献身。

七七事变后,弓仲韬与党失去联系,便带上卧病的妻子,毅然离开家乡到西北去找党。这期间妻子病逝,他流落到一家工厂当伙夫,仍坚持在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鼓动抗日,为此竟被工厂资本家于1942年害瞎双眼,踢出厂门。1943年,双目失明的弓仲韬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家乡,并终于和安平县委接上关系,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照顾。1951年由女儿弓乃如接到哈尔滨安度晚年。生活虽然不错,但他却常常伤感,有时甚至痛哭流涕。他说:“我不能为党工作了,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964年3月,他病逝于哈尔滨。临终前他再三嘱咐:“一定把我节余下的一千元钱交给党,作为我最后的一次党费……”

(摘自2007年第4期《档案天地》,原标题为《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创建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