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杨伯恺:以笔为刀 传播革命

2019-06-06 20:25:2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杨伯恺:以笔为刀 传播革命

李力可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杨伯恺:以笔为刀 传播革命

新华社成都6月1日电(记者李力可)阡陌之间,碧潭幽幽。四川省营山县骆市镇的骆市陵园英烈陈列室中,从骆市镇走出的早期革命先驱杨伯恺大量生平图片资料在这里陈列,不时有群众来到这里,瞻仰革命先烈。

杨伯恺,1894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骆市乡杨家坝。1919年,通过吴玉章同志联系,杨伯恺经考试合格以勤工俭学赴法国留学。1922年,杨伯恺加入旅欧共青团组织,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3月,杨伯恺回到上海,积极向群众作反帝爱国宣传。后由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党中央调派杨伯恺到四川协助吴玉章等在重庆创办中法大学,任教务长,全面处理日常工作。

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委成立,杨伯恺任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春,杨伯恺回到营山家乡,在杨家坝建立了营山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营山支部。1926年3月2日,四川省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农会在杨伯恺的家乡诞生。至1927年,营山全县共建立县农会1个、区农会22个、乡农会64个,有会员万人左右。

1927年3月31日,杨伯恺参加了中共重庆地委在打枪坝召开的反帝群众大会。大会遭到驻重庆军阀血腥屠杀,打死打伤1000余人,杨伯恺头部受伤。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杨伯恺和任白戈、沙汀到上海创办辛垦书店,翻译出版了《哲学原理》等几十部理论书籍。他还创办了《二十世纪杂志》,并在杂志上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

抗战爆发后,杨伯恺回到四川,在文教界和川军上层从事统战工作。1940年,他开始为《华西日报》撰写社论,1942年受聘为主笔,先后撰文数百篇。曾有朋友劝他把笔锋放柔和些,不要那么犀利,但他回答:“文章就是我的武器,磨光了还有什么用?”1945年5月,《华西日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944年,杨伯恺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先后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和民盟四川省支部宣传部长。1946年5月,民盟主办,张澜任社长的《民众日报》创刊,杨伯恺任总经理兼主笔。周恩来为《民众日报》创刊号题词“民主先锋”。该报积极宣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旗帜鲜明反蒋反美,出刊仅两个半月即被迫停刊。杨伯恺又领导原采编人员办起《青年园地》和《时代文稿》,转载新华社的言论和其他报刊进步文章。

1947年6月2日凌晨,国民党特务查抄了杨伯恺住所,并将其囚禁在成都政治犯集中营——将军衙门监狱内。在狱中,杨伯恺对敌人毫不妥协,当敌人企图以写悔过书作为释放条件时,他严词拒绝:“我绝不写一个字,就是马上枪毙我也不写。死怕什么!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是死得要有价值!”

1949年12月7日深夜,55岁的杨伯恺同30余位同狱战友被国民党特务活埋于成都通惠门外十二桥。

如今,英烈的家乡骆市镇修建了纪念杨伯恺的骆市陵园,作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五四”期间,骆市陵园里杨伯恺等烈士的墓前,一队队少先队员、团员青年、干部职工、普通群众,或祭扫凭吊、或举行宣誓仪式、或重温入党入团誓言,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永远活在营山人民心中的革命烈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