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四川最大儿童拐卖案背后:回家之路 AI相助

2019-07-10 01:36:49 信息来源:成都商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四川最大儿童拐卖案背后

回家之路 AI相助

截至目前,警方已找到10名被拐儿童

王某文被警方抓获 图据警方

新闻背景

“互联网+打拐”找回近4000名失踪儿童

201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其中规定,接到儿童失踪或者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妇女失踪报案的,经审查,符合管辖规定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迅速开展侦查工作;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处理。

“公安部从来没有儿童失踪24小时才能立案的说法。”陈士渠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失踪,应当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警方必须根据规定立即立案,开展侦办工作。公安部此前已经明确,凡是发生的拐卖儿童案件,公安机关实行“一长三包制”,即由县市区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担任专案组长,并对案件侦办、查找解救被拐卖人员、安抚被害人家庭等三项工作全程负责到底。

记者从国务院反拐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开展的“关爱儿童、反对拐卖”主题宣传活动的北京活动现场获悉,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上线三年来,共发布走失儿童信息3978条,找回3901名失踪儿童,找回率达98%。

据介绍,为适应“互联网+打拐”的时代要求,公安部开发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并于2016年5月15日正式上线。一旦有儿童失踪信息发布,该平台可协助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将儿童失踪信息通过新媒体和移动应用终端,推送至失踪地周边一定范围内,让更多群众准确获取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尽快破案。目前,已有多家新媒体和移动应用接入该平台。(综合新华全媒头条、人民公安报等)

多年时间,警方不懈追寻被拐儿童

10张遗失的面孔,在岁月中逐渐模糊……

且看AI立功

“不甘心,找不到孩子就没法给家长交代,我们不能输!”7月3日,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6楼,打拐处处长蒋晓玲的办公室内,一面白板上,写满了人名,他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网。

过去几年,四川打拐民警一直在跟一个儿童拐卖案“较劲”。王某文是这个案子的关键。这个今年已63岁的男子,与2008年、2009年、2010年、2014年发生在四川多个市县的13起儿童拐卖案密切相关。记者从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获悉,该案系四川打拐过程中最大的儿童拐卖案。

2014年,王某文落网。除当年被拐的3名儿童被顺利寻回外,对另10名孩子的寻找,则一直持续至今。目前,还有3名孩子仍在寻找之中。

13个孩子 一个都不能少

那块白板上,4名被拐孩子的名字排成一排,一旁是他们的出生日期和走失的时间地点。名字下方,线条交织,线索信息被串联在一起。

“这是我们之前找到的第一批孩子。”蒋晓玲指着白板,神情透着疲惫。她已经连续好几天在凌晨2点后才入睡了。前一天,才刚从深圳飞回成都。

事情太多,还有3名孩子没有找到,找到的又要调停孩子及两个家庭的关系。事情有些不太顺利,她直言:“我性格已经很好了,但还是要忍不住发脾气。”

这是一场已经持续5年的寻人之战。蒋晓玲暗自较着劲,“不甘心,找不到孩子就没法给家长说法,我们不能输!”

3个孩子

被拐当年即成功解救

犯罪嫌疑人落网

时间回到5年前。

2014年4月26日的傍晚,四川遂宁一名三岁的儿童被人拐走。监控画面中,一名身着深色衣裤的男子,带着孩子乘坐摩托车离开。经过两个多月的侦查,警方掌握到了这名嫌疑男子的踪迹,并向全川发布通告,搜集相同作案手法的类似案件。

根据各地汇报:当年4月7日,巴中通江一名3岁儿童被拐;当年6月25日,南充仪陇一名3岁儿童被拐。三案串并,嫌疑人王某文被突出,被拐卖儿童的大致去向被查明。

2014年7月30日晚,抓捕行动展开。警方在达州渠县将王某文抓获,在广东将部分与王某文相关联的中间人抓获。当年9月被拐的3名儿童也被成功解救。

王某文作的案不仅于此。2014年,四川各地治安监控建设已趋成熟,警方通过对海量视频信息的对比,发现在2009年夏的两起儿童丢失案中,王某文的身影再次出现。“他个子不高,一米六左右,走路一拖一拖的,都是将孩子带走,乘摩托车离开。”蒋晓玲说。

同一嫌疑人,连续多次作案,王某文肯定不简单。

10个孩子

嫌疑人交代:他们前几年被带到广东

随着审讯的继续,令人震惊的进展出现了——王某文交代,除2014年的3案外,其还于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在四川多地将10名儿童带到广东汕头一带。

很快,案件被列为公安部督办案件。而在从事多年打拐工作的蒋晓玲看来,该案也无疑成为四川发生的最大儿童拐卖案。

一定要找到这10名孩子。

“对于家长而言,即便付出所有,如果没有找到人,那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相比抓到嫌疑人,一场持久的寻人之战才刚刚开始。

王某文是唯一突破口。但要撬开他的嘴却并不容易。王某文要么拒绝向警方提供中间人信息,要么不断翻供,给寻人带来了极大困难。

当年,警方曾押解王某文到广东当地,要其指认孩子被送往的地方。过程中,王某文含糊其辞,“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城市修建变化太大了。”一圈下来,警方毫无收获。

“他是个很狡猾的人,你很难弄清其言语的真假。”蒋晓玲介绍,2015年,王某文最终被以2014年的犯案定罪量刑,判处有期徒刑15年,目前仍在服刑。

“但无论如何,都要有希望!”警方没有放弃。

僵局

10张“模糊”的面孔

时隔多年,容颜改变 画像寻人也难奏效

2015年,四川警方进行积案攻坚行动,警方派出专案组,再次去往广东汕头等地,探寻王某文留下的蛛丝马迹,继续寻人。但方言障碍、环境不熟,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除了获悉王某文留下的银行交易信息外,一无所获。

蒋晓玲说,所涉10名被拐儿童,案发时均小于四岁,最小的只是100天大的婴儿。孩子记事能力差,基本无法记住案发情况,且其处于语言学习的阶段,仅仅几个月,口音也会发生变化。参与解救2014年被拐3名儿童的民警介绍,当时在广东当地找到他们时,仅仅过去5个月,小孩已说一口流利的潮汕话,亲生父母印象也模糊了。

一条路不通,那就换另一条。2016年,专案组找到了中国刑警学院相貌专家赵成文教授寻求帮助。希望通过人物画像的方式,呈现出孩子十来岁时的模样,再根据画像寻人。

一群四川人带着画像,再次前往广东。没有特别的办法,提取到适龄儿童的照片后,“全凭着肉眼去看像不像。”这次,专案组带回了300余份疑似照片,通知家长辨认,最终确定了170余个对象。但DNA比对,一个都没对上。寻人再次失败。

“我们就要跟王某文战斗到底,不能输,但又难以找到突破点。”蒋晓玲称,他们几乎穷尽了侦查手段,“甚至去当地了解了哪些适龄儿童与家人长得不像,但这都如大海捞针。”

2017年,四川警方又通过腾讯QQ全城助力,将孩子信息定向推送到当地,1个孩子悬赏3万。同时,印制了1万多份通告,在汕头发放。“但两项工作都没效果,除了接到两个询问悬赏信息真假的电话,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寻人,陷入僵局。

一面是寻人僵局,而另一面则是快速成长的孩子,距离案发近10年,他们的模样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手段变得更加困难。转机,发生在2017年底。当时,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到腾讯调研,腾讯守护者计划的安全专家李新提到了一项跨年龄人脸识别的新技术。随后,该技术被介绍给了四川警方,希望以科技力量,突破案件。

破局

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

“聪明”“成熟”的算法 找到7个孩子

“当时陈局说有这样的技术,问我们愿不愿意尝试。我们肯定愿意。”蒋晓玲说。2018年,四川警方正式与腾讯人脸识别团队——优图实验室对接。

跨年龄人脸识别,在世界上也是一大难题,其主要通过算法,学习人脸自然的跨年龄变化规律,呈现人脸跨年龄的变化。而涉案的10名孩子刚好正处于成长期,年龄跨度大,变化巨大,其难度不言而喻。

“难度非常大,之前心里也没底。”今年7月3日,李新向记者表示,“但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找到这些孩子,也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李新介绍,优图实验室人脸识别团队做了长时间、大量的工作,让算法变得“聪明”“成熟”。为了验证跨年龄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团队成员还在年会上拿自己的照片进行试验。令人兴奋的是,最终结果不错。

四川警方向家长收集齐孩子们的正面照片,送到了技术团队。对此,蒋晓玲印象深刻:“家长们手上的照片并不多,孩子丢失后,这些照片更寄托着他们对孩子所有的情感和思念,生怕丢了。”

“2018年春节后,出了一批结果,一个人对应出50个相似的人,相似度分数从高到低。”蒋晓玲介绍,打拐民警拿着数据包“消化”了几个月,而后,又对其中高分相似度的疑似对象进行落地侦查。最终,2019年初,成功比中4个。

“找到了!”这是个让所有人兴奋的结果,当时,蒋晓玲激动地叫了出来,在办公室难以落座。

好消息不断,第二批1人、第三批2人也在之后两个月成功被找到。至此,7名被拐孩子被找到,且比对成功的几人与识别结果相似度均超过96。

今年5月,央视节目《等着我》呈现了这次科技寻人。经四川警方及腾讯方面确认,这是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首次用于警方打拐寻人。

不过,也有费解的地方。“在剩下没找到的3个孩子中,其中有个男娃娃每一次对比,相似度排第一的都是同一个人,不管怎么看,觉得应该就是这个人了,但就是DNA比对不上。”蒋晓玲说,“我们甚至还去查了这个孩子的父母生产情况,还是没弄清原因。”

拐卖者系夫妻档作案

寻找,还在继续……

寻人,还在继续。随着7名儿童被找到,已被判刑15年的王某文,也将面临更重的刑罚。

办案人员向记者还原了王某文的个人经历。

实际上,王某文的第一次作案发生在2006年。当年,王某文在湖南将一名小孩拐走,过程中,孩子大哭,旁人报警。王某文被抓,判刑3年。

“他是2008年奥运会前出狱的,出狱后又开始作案。”蒋晓玲说,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间,他作案10起,都是在一些县城或者农村,将孩子带走,然后和其爱人一起,运送到广东一带。“准确地讲,他负责拐孩子,他爱人负责运送,因为女性带孩子不容易被怀疑,算是‘夫妻档’作案。”

从警方查到的王某文银行交易记录来看,王某文将孩子带到广东当地获利后,会将钱存入存折,其金额从1万左右到10万左右不等。

“能够核实到的金额至少在20多万以上。”蒋晓玲介绍。

2010年,在赚得几十万后,王某文收了手,并前往青海做起了生意。不过,仅仅3年多,王某文便将钱赔光。

2014年,王某文决定再次作案。“一方面,手法已经熟练,觉得来钱快;另一方面,觉得之前做了那么多次,警方也没有抓到他,拿他没办法。”蒋晓玲说,但这次王某文很快被警方锁定抓获。

目前,警方正在做进一步工作,将经司法程序,对王某文加重刑罚。(记者 杜玉全  实习生 程琦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