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规范商家行为保护用户隐私

2019-07-14 05:44: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公众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个人信息“裸奔”带来的困扰。

用户浏览或购买过一件商品,随后就会在多个App中接到此商品的广告推送;浏览器搜索一些内容,之后几天打开浏览器都是相关内容的广告推送……这些广告或推送甚至还掺杂着一些色情、非正能量的不良内容。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规范?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推送广告无处不在 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这种广告无处不在,现在在电脑上或手机上看到的广告基本都是自己曾关注过的内容。”谈到精准推送的广告,北京某大学的大二学生杨珊如是说。

杨珊告诉记者,她当家教时,曾用浏览器搜索过历年高考英语考试真题,在之后的几天只要她打开浏览器就会有关于高考、真题、考试等内容的推送广告,甚至还有一些提供填报志愿服务的广告,而且都被放在醒目位置。

“对于我来说这些广告就是一种骚扰,如果我真需要某些广告,我会再去寻找,而不是现在这样被动地接受。”杨珊说,碰到这种广告,大多时候她都会选择视而不见。如果是弹窗广告就直接关掉,或者通过设置避免弹窗广告的出现。但也有些推送内容无法避开,比如通过浏览器搜索过什么或者观看过某类文章,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浏览器首页推送的内容全部都和自己曾关注的内容有关,让人很烦。

刚刚大学毕业的王文对于这类广告也是深恶痛绝。他告诉记者,最头疼的是在使用一些浏览器的时候,本来只想搜索查看一些论文,可是总会弹出如英语四六级培训、考研班、公务员班等广告,而且关闭的按钮不是特别明显,经常需要好久才能找到。

“还有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比如我在某款App上查看了一个化妆品的介绍,或者是看了某个博主的试色,当我打开淘宝的时候,就会给我推荐刚刚看过的产品,这让我很震惊。明明是不同的App、不同的账号,但却完全能知道我之前看了什么,有种被人窥探的感觉。”王文说。

谈到对这种推送广告的处理方式,王文说,一般会直接关掉,但如果遇到确实感兴趣的也会点进去看看。这些广告很难避免,手机电脑都装了一些防护的软件,但广告依然会弹出来。

王文认为:“这种骚扰让我很困扰,因为广告里的产品我并不感兴趣,而且还让我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此外也会让我产生反感的心理。比如我买一件衣服,之后一直推荐给我类似的衣服或者同款,有些比我买的还漂亮或者价格更划算,这很影响我的心情。”

此类广告为何能被精准地推送到用户面前呢?

“这是目前大数据环境下消费者很难避免的一种隐私侵犯。”上海恒衍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艳辉说,在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后,种类繁多的网站和App为人们带来了便利的生活和丰富的娱乐,但同时也在不断获取用户信息,用户相关数据在浏览网页、网络购物时就被精准地记录了下来,更有一些App在注册时就会要求用户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被记录后,会通过网络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运算,实现对用户的精准推送。

用户在网络上的各种行为,例如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相关信息、在购物网站购买商品、在视频类网站观看视频等足迹,都会被准确记录。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用户进行“画像”,当用户再次登录这些网站时,网站便会根据用户的“画像”推算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精准推送。

“目前,还有一些专业数据公司会根据用户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分析报告呈交相关企业以获取利润。”王艳辉说。

增强隐私保护意识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在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看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精准广告已经成为互联网广告的主要投放模式,广告主通过程序化购买平台锁定目标人群,让广告投其所好,可以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地将广告呈现在受众面前,降低交易成本,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人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规避此类精准推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这种精准推送行为是在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基础上做出的,因此在推送前应当取得用户的明示同意。如果用户权益受到侵犯,可以向运营商、主管部门投诉,或者到法院提起诉讼。”郑宁说。

据郑宁介绍,我国许多法律法规都对个人信息保护作了规定:《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2019年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违反收集使用规则使用个人信息。因业务需要,确需扩大个人信息使用范围的,应当征得个人信息主体同意。

第二十三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利用用户数据和算法推送新闻信息、商业广告等(以下简称定向推送),应当以明显方式标明“定推”字样,为用户提供停止接收定向推送信息的功能;用户选择停止接收定向推送信息时,应当停止推送,并删除已经收集的设备识别码等用户数据和个人信息。网络运营者开展定向推送活动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公序良俗,诚实守信,严禁歧视、欺诈等行为。

在王艳辉看来,作为用户自身应当有隐私保护的意识,在网络中透露个人信息时应当谨慎操作,在下载和使用相关网络软件时应当认真阅读用户协议,对于不必要提供或者重要的个人信息避免填写。“但无奈的事实是,目前用户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正常的操作也会导致信息被记录、被分析最终导致成为精准推送的目标,因此我认为规范商家的操作才能在源头上解决问题。当然用户在发现自己的权益被侵犯后,应当积极寻求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那么对于这种现象该如何规范呢?郑宁认为,首先是政府应加强执法,打击违法行为;其次广告主、网络运营者应加强自律;最后是司法机关应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针对这种现象,除了用户要有明确的隐私保护意识外,最重要的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商家的行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王艳辉说,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今年的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公众关注的个人敏感信息收集方式、广告精准推送、App过度索权、账户注销难等问题进行了直接回应。办法正式实施后,网络获取用户信息的行为将有法可依,违反规定的行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王艳辉认为,目前的法律规范和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相比依然是相对滞后的,因此除了法律法规的约束外,商家应当通过技术手段完善管理措施,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应当保持商业的道德自律,在获取利益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记者 韩丹东 实习生 姜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