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借名买房”过户遭拒后诉至法院

2019-07-14 20:54:0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近日,广东广州白云区人民法院通报一起房屋纠纷案件。陈某、欧某夫妻二人及其女儿在不具备购房资格的情况下,与小区保安队长达成“借名买房”的口头协定。但数年后,当夫妻提出过户要求时,对方却声称房子是自己的,拒绝过户。法院最终认定了“借名买房”的事实存在,判保安将房屋过户给该夫妻的女儿。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近年来,多地时有发生因借名买房导致的购买人拒绝过户、违规申购保障性住房等法律问题。司法部门发出风险提示,借名买房存在合同效力等多种风险,购房者采用这一方式,或面临房、钱两失的局面。

  案情

  借名买房过户遭拒

  双方各自发起诉讼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显示,2015年,陈某、欧某夫妻俩打算为女儿小欧购买一套住房,但当时小欧未满18周岁,暂不具备广州市的住宅购买资格。于是,两人想到了借用小区保安队长吴某之名买房。

  陈某夫妇和吴某口头约定:陈某夫妇出资购买房屋,由吴某代持有,暂登记在吴某名下。待小欧成年后,可随时要求吴某将该房屋过户至小欧名下。之后,吴某与开发商签署购房合同,陈某夫妇则向开发商付清购房款及税费。如今,女儿小欧已具备购房资格,但吴某却拒绝配合办理过户手续。陈某夫妇和小欧只好将其告上法院维权。

  同一时间,吴某也将陈某告上法院,要求陈某搬出房屋并将房屋交还给他,同时要求陈某支付居住期间的房屋占有费。吴某控诉,他于2015年向开发商购买涉案房屋,当时因被调往江苏工作,他为此委托朋友陈某代为办理各项购房手续。

  吴某称,因陈某为他支付了全额购房款,他还立下一张借据,但该借据已交给陈某。至于欠款,吴某称,借钱时双方没有约定具体利息,陈某便提出要使用房屋,因他已到外地工作便答应了。双方口头约定使用至2018年6月30日。

  吴某称自己是所购房屋的所有权人,依法对该房屋享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法院经审查后认为,从客观行为来看,由陈某支付全部房价款,开发商交付房屋后就由陈某夫妇、小欧对涉案房屋进行占有使用至今,且购房合同、税费凭证和房产证都由陈某夫妇及小欧持有,吴某多年来均未对此提出异议。从主观动机上看,由于陈某家人不具备购房资格,具有借用吴某资格购房并要求其在小欧18岁后归还的动机。

  此外,吴某对借款基本事实陈述语焉不详、对同意陈某借住房屋等情况不能作出合理说明,违反生活常理。据此,法院采信陈某夫妇、小欧主张,并据此判决吴某协助办理将房屋过户至小欧名下的手续,驳回吴某的全部诉求。

  发现

  借名买房引发诉讼纠纷

  多地时有发生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近年来,因借名买房导致的诉讼纠纷在多地时有发生。

  1996年,李文娟(化名)所在的海南省烟花炮竹厂职工出售集资房,因其本人无经济能力,后由同胞姐妹李文燕(化名)以李文娟名义向炮竹厂支付购房款6万元。购房款票据上的名字为李文娟,但票据原件由李文燕保管。2003年,房产证换发,房屋所有权人登记为李文娟,但证件一直在李文燕手中。时隔20年,李文娟诉至法院,称自己的行为属于借款买房,并要求李文燕归还房屋。

  近日,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二审判决:上诉人以借名买房为由主张其为案涉房屋的真正权利人的理由不足。李文娟协助将案涉房屋变更登记至李文燕名下的一审判决正确。

  房价涨了100万元想卖掉变现,却发现自己借名买房的房子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案例也是因为“借名买房”引发的纠纷。据媒体报道,2013年年初的一天,穆先生、郭女士和张先生合计着想要在已经限购的贵州贵阳买房投资。张先生找来了符合要求的尹某。随后三人起草了一份协议约定:三人各出17万作为首付款,购买贵阳市金阳新区长岭北路一套建筑面积270平方米,总价170万元的房子,并约定未经三人书面同意,尹某不得擅自出售房屋。

  2017年当时以170万元购得的房子如今市场价至少280万元,穆先生等人决议卖房套现。但随后穆先生和郭女士发现房子已经不在尹某名下。原来,穆先生和郭女士连续还贷五年的房子,其实根本就没有买。而尹某始终声称“自己只是被动配合”,钱虽然打到了自己的账户上,但并不意味着房子也要自己去买。

  今年3月,闵行区人民法院对这起纠纷作出一审判决,由于原告未能拿出证据证明被告曾经买过房子,因此,法院没能支持原告主张的“房屋差价”的补偿。

  提示

  存在合同效力等多种风险需谨慎操作

  针对此类案件,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法官提示,“借名买房”存在多种风险:首先,一般的借名买房协议,在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无效事由的情况下,法律认可其合同效力。但借名买房协议也可能被认定为无效,例如所购房屋为保障性房屋时,不具备保障性住房申购主体资格的人购买和取得保障性住房,构成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就保障性房屋签署的借名买房协议一般会被认定为无效。

  除了合同效力的风险外,由于借名买房协议签署双方一般存在亲属、朋友等亲密关系,双方对于借名买房若只存在口头约定,在发生争议时,如果出名人反悔,借名人想要取得房屋产权或收回购房款就会很困难。当然,即使双方签署了书面的借名买房协议,也不代表着借名人就万无一失。

  因此,借名买房风险很大,在此提示广大购房者,不要为贪图眼前利益轻易采用借名买房,最终可能导致房、钱两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