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熊孩子”犯罪谁之过?

2019-08-23 22:55:11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家庭监护 法治教育 分级处置 舆论引导缺一不可

​找寻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治本良方

近年来,“熊孩子”犯罪的话题多次走进公众视野。未成年人犯罪到底是谁的责任?怎么破解舆论高度关注的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难题?应不应该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

“熊孩子”犯罪谁之过

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盗窃、抢劫、校园暴力,甚至强奸、杀人。

为何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暴力犯罪?未成年人犯罪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有研究机构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只有36.3%的未成年犯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

在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看来,每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首先都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解决不好孩子成长中的家庭教育问题,靠其他手段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有的家庭是生而不养,有的家庭是养而不教,更多的是教育不当。”她说。

各种网络违法、不良信息泛滥,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来自成人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都会让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严重的则会导致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问题不能全让孩子承担。”长期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李玫瑾接触过许多涉罪未成年人,深层次探究那些孩子的犯罪根源,几乎都能找到家庭教育缺位的影子。

“家庭教育这件事上,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对父母提出要求。建议在法律修改时,明确如果没有特殊理由,父母必须亲自抚养孩子。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监护,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明确替代监护人是谁。”她说。

当孩子真的出现了问题,怎么办?

“他的父母就应该被警告,现在必须要重视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办家长学校,或者把他们集中到一个地方,看家庭教育的录像等。”她解释。

李玫瑾认为,应该让家长承担孩子犯罪的民事连带责任。“用民事的方式来促进解决父母对孩子根本不管的问题。”

未成年人不可为所欲为

“现在很多孩子不是不懂法,他们知道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但是理解上有重大偏差。社会上也有很多人认为,18岁才算成年人,才开始负刑事责任,低于此年龄,就可以不负责任、无罪释放,这是非常错误的。”湖南省长沙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庭副庭长易定君说。

事实上,对于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重罪的,也一样要负刑事责任。

而对于那些罪责较轻的未成年人案件,司法机关也有着相应的处罚措施。比如送专门学校,实施收容教养、进行社区矫治等。“应该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易定君强调。

事实上,司法机关、司法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共青团、妇联等经常对未成年人进行普法教育,比如在中小学设置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等。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有1.73万名检察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其中有3096名检察长。2018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到校园开展法治宣讲5.16万次,覆盖5.7万所学校、3803.48万名师生。

易定君认为,避免青少年极端恶劣案件发生,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懂法遵法守法用法。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加自觉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是治本之策

是否可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研究院教授宋英辉认为,不能简单地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人主张降到12周岁,那还有11岁、10岁怎么办?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也有犯罪的。所以‘一降了之’不是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治本之策。”

很多人觉得,生活水平提高和网络信息发达导致少年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早熟,所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其合理性。但宋英辉并不这么认为。

“科学研究证明,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心理成熟程度,并没有因为他们身体发育而提前,他们依然还不完全具备情绪控制和行为控制能力,所以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都属于冲动型犯罪,这也是其身心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宋英辉说。

还有人认为,国外一些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比我们国家低,我们也可以效仿。

宋英辉说这是一种误读。

据了解,1985年《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的标准规则》及2004年国际刑法大会通过的《国内法和国际法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决议》,分别有少年负刑事责任年龄不应规定得太低、对少年犯的处罚应当尽可能减少监禁性处罚等规定。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均为14岁,与我国一致。美国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较低,但这是建立在其拥有较为完备的少年法系及保护处分、教育矫正制度基础上的,而且其对于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非常苛刻。

“我们的现实情况是,缺少少年刑法。在执行阶段,对于涉罪未成年人的管束矫治措施也不完善。”宋英辉说。

在他看来,探索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治模式,包括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在观护机构进行帮教等才是正解。

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分级处置机制

怎样处置涉罪未成年人才是科学的?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田相夏的答案是,要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分级处置机制。

对于社会上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声音,他一直都在关注,但并不支持。

“最近《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把行政拘留的年龄从16周岁降到14周岁,应该说是‘变相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分级处置的举措。”田相夏说。

在他看来,《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出发点在于惩罚并非教育,是针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一种惩戒措施。而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司法出发点在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这和针对成年人的惩罚为主的出发点不同,由此导致的结果和效果也会不同。

他认为,对涉罪未成年人犯罪,要建立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教育矫治和惩戒制度。

他告诉记者,首先要完善未成年人的训诫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7条规定了训诫制度,但实践中如何具体开展缺乏可操作性,应该明确训诫主体、条件、方式、程序等内容,为执行训诫措施提供明确制度指引。

还要发挥专门学校的功效。历史上,专门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专门学校应与时俱进,优化专门学校布局、规范入学程序、合理设置专门教育课程体系,更好为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工作提供支持。

激活、细化收容教养举措也很必要。《刑法》第17条规定了收容教养制度,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执行细则和配套场所,导致收容教养在现实中很少实施。应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收容教养的执行主体、执行对象、时间、场所、程序等,切实发挥其教育和惩戒功效。

可以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有原则必有例外。《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是14周岁,对于14周岁以下实施了严重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也应充分考虑例外情况,如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刑事处罚。

“织好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矫治的行政网和司法网,才能切实做到‘宽容而不纵容’。”田相夏说。

舆论引导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繁见诸报端,一些人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并不是。媒体报道的都是个案,并不代表未成年人犯罪的整体情况。”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徽省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主任姚炜耀说。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表明,2009年至2017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其中,近5年犯罪人数下降幅度较大,平均降幅超过12%,2016年降幅达到18.47%。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未成年人犯罪率较低的国家之一。

在他看来,未成年人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媒体尤其重要,应当以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为己任,引导公众树立未成年人保护的客观视角,而非针对某一起或几起极端案件进行放大、渲染或跟风报道,那些为博眼球而夸大其词的报道更是与媒体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

武汉12355青少年服务台负责人也持相同观点。工作实践中,他们发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矫治、帮扶,除了法律、心理方面的支持,媒体也很重要。因为媒体报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效应非常明显。涉及未成年人,不应该“炒热点”“蹭流量”,应该尽量往理性方面引导。(记者 陈凤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