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数据缘何变身“杀熟”帮凶

2018-04-11 22:43:34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杀熟”套路  程硕作 新华社发

  常言说得好:物以稀为贵,人以熟为宝。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社会上出现一些专门拿熟人下手谋取利益的行为,即“杀熟”。互联网也不能幸免。不知不觉中,本该造福于民的大数据技术,成了部分互联网企业“杀熟”宰客的帮凶。

  “杀熟”不“杀生”

  近日,有网友爆料在某网购平台上遭遇“杀熟”的堵心事:“之前为了省运费和享受折扣,一直都是年年花钱充会员,结果昨天跟同事一起买纸巾的时候发现,同一款纸巾,同事(非会员)手机上显示原价49.9元、特价39.9元,而我的手机则显示原价49.9元、会员价44.9元……”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微博网友“廖师傅”爆料称,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预订特定酒店的房间,价格一直保持在380元-400元。偶然一次,他通过酒店前台了解到,该房间淡季的价格仅为300元左右。消息在网上发布后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有类似经历。

  据了解,此类“杀熟”的网络平台消费涉及打车、购票、订房等。它们之所以“一杀即得”,是因为它们掌握了消费者的大数据,知道从哪里下手。对陌生人,因为无此便利,只得先放过一马,“杀熟”不“杀生”。

  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这一现象已持续多年。有数据显示,国外一些网站早就有大数据“杀熟”的现象。近日有媒体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懂你”才“伤你”

  有网友调侃:“优秀的互联网企业,都会使用大数据;而大数据的功能之一就是杀熟。”技术是个中性词,但由技术的滥用而引发的道德、法律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正视。

  大数据让电商更“懂你”,也更容易“伤你”。比如,电商通过对顾客的碎片数据进行分析,为消费者画像,进而精准提供服务。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当大数据的运用过界,侵犯到消费者隐私并且以此谋取不正当利益时,却不能以“精准营销”作为遮羞布。

  知名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家郭凡礼认为,大数据“杀熟”反映了在大数据时代,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和网络垄断地位,对消费者形成信息孤岛。

  “大数据杀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非对称以及不透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说。他表示,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大数据“杀熟”已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可能还涉嫌价格欺诈。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是一个平台的悲哀。

  “杀熟”要“刹住”

  以牺牲老用户的利益来获得新用户的好感,吸引新用户,是大部分“杀熟”企业的出发点。但是当新用户转变成老用户,“杀熟”的刀子也会迎面割来,而消费者则沦为了一茬又一茬待收割的韭菜。长远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

  “大数据只是商业工具的一种。君子爱数,用之有道。”易观首席技术官郭炜说,单纯通过流量垄断、信息不对称,利用大数据来获得不义之财的商家势必会在市场竞争中被逐步淘汰。

  有业内人士建议,当前,消费者尽量将自己的消费行为碎片化。这样某个单一平台通过大数据看到你的画像就是不完整的,被“杀熟”的几率会低一些。

  在曹磊看来,消除“杀熟”现象还是要依靠企业的自觉以及政府的管控,毕竟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中,对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外人不得而知,只能通过政策法规加以规范,对于违规者进行严厉打击,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那么业内应该如何规范定价?曹磊进一步表示,定价要体现公平公正,对于特殊的价格也要进行公开的声明。(崔玉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