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探索实践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2018-04-20 20:37:24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网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卢俊宇)记者20日获悉,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探索实践的“一体多维 二元融合”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这为我国探索优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满足新时代国家法治建设需要作出了新的尝试。

  把脉问诊传统教育新挑战

  全方位启动课程体系改革

  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介绍,该院于2010年9月启动了“一体多维 二元融合”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于2012年7月完成。“一体多维”指以法学专业教育为主体,将法学专业教师、专业课堂和专业教学作为育人主阵地、主战场,通过通识教育与人格教育夯实基础、跨学科交叉学科培养拓展思维、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开阔视野等多维度构建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二元融合”指通过搭建法学教育院内外融合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健全法学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机制,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以一揽子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为依托,实现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同频共振、法治人才培养的知行合一。

  王轶表示,法学是应用学科,法学知识应源于实践、服务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但长期以来,传统法学知识相对比较注重借鉴域外经验、相对比较关注从概念体系出发进行逻辑推演,忽视了法学教育对法律实践的有效回应。另外,传统法学教育偏重课堂知识讲授,缺乏充分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教学环节,缺乏法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机制与渠道,导致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

  为此,人大法学院启动了课程体系改革,构建“讲授课”“练习课”“实践课”“研讨课”“技能课”五大课程板块;建设法律诊所、模拟法庭、跨学科与交叉学科、实务专家讲坛、海外杰出法学家等新型课程模块;开设创业法律实务、创业+互联网金融等系列课程;共建网络法学、互联网金融、企业并购、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大数据与司法舆情分析等跨学科、交叉型系列课程,实现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修订再版经典教材,不断推出新学科、交叉融合型教材,形成“教材-资料-习题-案例-法规-电子资源库”立体化教材体系。

  “四年里,每一门专业课和每一次竞赛实践,授业老师都是在各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以确保我们能接受最前沿、最专业的法学教育。每个学期都会有很多的专业竞赛,例如模拟法庭、学术论文大赛等,也鼓励老师们给予指导。在这些竞赛中,我们开始真正将各学科知识打通,将书本与应用打通。法学院用四年时间,带领一个对法学全然无知的少年,逐渐推开法学世界的大门,成长为一个内心充满爱与责任的法律人。”该院2014级本科生李皓告诉记者。

  推动法学教育迭代升级

  开展前沿科技与法律的交叉研究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新科技快速迭代升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时代呼唤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法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告诉记者,2017年9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了未来法治研究院,旨在紧扣全球与中国法治重大前沿问题,以跨学科创新团队与工作坊等为基础,系统开展前沿科技与法律的交叉研究,以积极的姿态回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对法律制度的挑战,推动中国法学教育的迭代升级。

  杨东同时表示,为了突破法学学科内部与外部学科壁垒,搭建了多个院内交叉融合平台。如设立未来法治研究院,知识产权学院、亚太法学院等多个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成立全国首家律师学院,启动未来律师养成计划;构建双向流动的师资体系,全面实施“双千计划”等。

  据了解,截止目前,该院已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建立了43个法学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内唯一一所与最高法开展诉讼服务项目的高校。同时,与最高检等合作成立智慧检务创新研究院,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成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

  据相关统计显示,已有近千名学子参与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服务项目,接待当事人13000余人次。法学院也有一批校友当选为全国模范法官、检察官、审判业务专家、检察业务专家。

  打好人才培养攻坚战

  高端国际性法治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在“一体多维 二元融合 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人大法学院在法学教育领域获得丰硕成果,高端国际性法治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据了解,该院有31位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总数居全国法学院校首位。民法学、中国宪法学等5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    

  另外,该院发起了全球顶尖法学学术交流平台——“日内瓦-哈佛-人大-悉尼”法学院年度学术论坛;自2013年成为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发起的“反腐败学术计划”成员,是亚洲地区第一家进入该联盟的法学院。

  同时,与联合国办公室等国际机构、哈佛大学等海外名校开展海外实习与交换项目,构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平台。

  2012级本科生徐烨琳曾参与了人大法学院与哈佛法学院合办的视频课程,目前已收到哈佛大学法学院LLM录取通知书。“连续两年代表学院参加国际模拟法庭比赛,既锻炼了我的法律思维,更为日后去美国的学习和在国际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徐烨琳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