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叶礼加:为抓贼每天都是“暴走哥”

2018-05-14 13:16:35 信息来源:法制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图① “旅客”叶礼加观察车厢内的动静。

  图② 和搭档查看监控。

  图③ 抓捕嫌疑人。

  图④ 站在车厢接连处,叶礼加在观察情况。

  图⑤ 追赶逃跑的嫌疑人。

  图⑥ 翻阅手机储存的嫌疑人照片。

  叶礼加,33岁,南京铁路公安处刑警支队专业反扒民警。从警12年,他抓获扒窃犯罪嫌疑人563名,破获刑事案件712起,为旅客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曾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9次,连续9年进入上海铁路公安局“反扒英雄榜”前十名,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江苏省优秀人民警察、全路公安机关“双争当”先进个人、“我为改革作贡献”岗位标兵能手等荣誉称号

  被战友尊称“状元”,被窃贼视为“克星”,是警界公认的“名探”,也是旅客盛赞的“保护神”,他就是江苏省南京铁路公安处刑警支队反扒民警叶礼加。近日,《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他。

  大海捞针苦练“眼力”

  火车站,车流穿梭,人头攒动。

  敦实的身体,黝黑的皮肤,弓着背,一双闪亮有神的眼睛不时警惕地扫视过人群。这就是叶礼加。

  “有时出去一整天,都没有抓到一个贼,这是常有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凭着那股儿韧劲,终究会开花结果。”从当反扒民警的那一天起,叶礼加就牢记师傅说过的这句话。 

  刚加入反扒民警队伍时,叶礼加每天天不亮就到火车站去转悠。候车室、检票口、出站口、车门口……哪里人流多,他就往哪里钻。饿了啃口面包,渴了喝口水,不管再困再累,他脑袋里时刻绷紧了弦,四处搜寻可疑目标。

  “看谁都像贼,看谁又都不像贼。”叶礼加在脑中不断甄别,一天下来头昏眼花,“就连睡觉眼前都会不断闪现出各种各样人的面孔。”就这样过了半个月,叶礼加没有任何收获,内心焦急万分的他恨不得把所有看似可疑的都拉过来审一遍。 

  这时,师傅看出了他的焦虑,让他把自己假想成贼,蹲在火车站专门“看人”。两个月后,叶礼加悟出了门道。

  “那些穿的很时髦,两只手全提着大件行李的旅客最容易成为扒手的首选;还有习惯将手机放在屁股裤兜后面露出一小截的旅客;在候车室里等车或者上了车后将行李放在行李架上,只顾着睡觉的‘马大哈’、玩手机的‘低头族’,也容易被盗。”叶礼加认真地分析道。

  就这样,他成功地抓住了反扒生涯的第一个窃贼。

  攻克眼熟难关凭“易容”

  之后,叶礼加“开了挂”,有时甚至一天就抓到三四个扒手,渐渐他在铁路沿线一带的小偷圈里闻名,成了小偷的“熟人”。

  “只要我出现在火车站,窃贼远远看见就会躲开,更不会‘干活’,抓的人开始大量减少。”叶礼加说。这也是许多反扒民警都会碰到的棘手问题。经过冥思苦想,他想到了“易容”,通过不断变换装束将自己隐藏在人群中。

  “平常我都是奔波在外,压根没时间逛街,就上网买,方便还快。”叶礼加摸着头笑着说道。

  在叶礼加的“已购买订单”里,有各种类型的服装,每套还相应配置了眼镜、帽子、假发套、假胡须、皮包等道具,光眼镜就有20多副,有的还价值不菲。

  每天出门,他都会从中精心挑选,准备几套“行头”放在携带的行李包里,有可能上午还是西装革履的公司白领,下午就摇身变成了为生活奔波忙碌的农民工。经过不断尝试,叶礼加已经可以娴熟自如地把自己装扮成各种角色,易容后的他成功地骗过了扒手们。

  暗中较量用谋略有“兵法”

  “小偷也是门技术活,也需要有‘过硬的手艺’,而反扒更是门技术活,更要讲究策略技巧。”叶礼加兴奋地从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拿出一本《孙子兵法》对记者说道,“这是我的反扒秘籍,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这本已经卷边并有些陈旧的《孙子兵法》,在叶礼加眼中却是与扒手们较量的“策略宝典”。“我每天都会翻看几遍,书都快被我翻烂了,瞒天过海、暗渡陈仓、声东击西、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擒贼擒王……”对于书里的计策,他如数家珍,反复琢磨,再将其融会贯通运用到反扒工作中。

  “警察研究贼,贼也研究警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前功尽弃。”叶礼加说,“为了固定证据,必须抓‘现行’。早了贼不认,迟了又会让贼跑了,只有在他们得手的瞬间拿下,给予致命一击。这其中的‘火候’必须拿捏得十分精准。”

  有一次,叶礼加参加上海铁路公安局的“铁鹰打流”行动,在南京火车站停靠的一列普快火车的车厢里,他与一个“小平头”迎面擦肩而过。就在两人眼神相交的瞬间,“小平头”略微闪躲了一下,又接着往前走。

  “当时我感觉这个‘小平头’不正常,但他已经注意到我,我怕他不会动手,就想着能不能躲开他的视线范围。”用眼神四处观望的叶礼加看到车窗外站台上的柱子,急中生智,快步走出车厢躲在后面观察了起来。

  果不其然,“小平头”见状立即放松了警惕,绕到一名正在睡觉的旅客座位后面,从行李架上拿下一个黑色的电脑包,成功得手后快速下车,被伏击守候的叶礼加当场抓获。这就是叶礼加学来的“欲擒故纵”。

  “现在很多窃贼都是组团行动,内部组织分工明确,有人放哨,有人接应,有人作案,相互配合掩护,想要全部抓获还是很有难度。”叶礼加拿出了一本工作日志,上面全是手绘的车站地形图,而这样的工作日志他画了20多本。

  所以现在每到一个地方,叶礼加都会先提前熟悉地形,把火车站内所有的通道、出口、方位、障碍物等全部画下来,在开展反扒行动前提前部署计划,设点拦截,进而一网打尽。

  昼伏夜出守候靠“耐力”

  “现在,科技的进步和多年的打击行动让铁路扒窃案件日趋减少,而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也在‘升级’。”叶礼加发现,扒窃者们已将战场由硬席车厢转战到高铁列车上,旅客大件行李被拎、电脑包被调换、大额现金失窃等盗窃案件发案率逐年上升。

  面对新情况,叶礼加从实践中总结出高铁盗窃案主要有掏芯、掉包、拎包三种类型。而掏芯案件在这三种作案手段中占比最高,基本上都是“老手”所为。

  “所谓‘掏芯’就是‘老手们’从行李架上拿下旅客的包,把财物掏出来后再把包放回原处。要是被当场发现,他们就会以拿错包为由开脱,一般要是旅客看财物未丢失,大部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选择不报案,助长了窃贼的嚣张气焰。”叶礼加无奈地叹了口气。

  目前,每天途经南京铁路公安处管内的高铁列车1000余趟,窃贼们通常选择流动作案,频繁更换乘坐的高铁列车,在列车进站前的3至5分钟的“黄金时间段”作案,得手后迅速下车。一般高铁列车停车只有2分钟,时间短暂,待旅客发现财物被盗时列车已经驶离车站,窃贼早以逃之夭夭。

  而“跟人”是反扒民警练就的硬功夫,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时一跟就是一整天。对扒手来说,吃喝拉撒全不耽误,但民警不行。为了不把“目标”跟丢,叶礼加很少喝水,饿了就用饼干、面包之类充饥,眼睛时刻搜寻着窃贼的身影。“天天不是坐火车就是走在赶火车的路上,把一辈子的火车都坐了。”叶礼加笑着说道。

  “我现在每天都是‘暴走哥’,长年占据微信好友运动信息的冠军宝座,几乎每天都要走10万步以上。”叶礼加掏出手机自豪地说。当然,冠军的代价就是几乎每两个月就要换一双鞋。

  长年锻炼出来的职业素养让叶礼加的脑子就像个罪犯资料库,里面存储着成千上万名惯犯的面孔和信息。“一般我见过一眼的人,都会印在我的脑海里。”叶礼加颇为得意地说。

  2017年11月27日,南京铁路公安处接到报警电话,称旅客乘坐G7103次列车到达上海虹桥站后,发现放在行李架上的小挎包不见了,里面有9万元现金。

  叶礼加调取了沪宁线沿途各车站的监控录像,经过仔细搜索,在无锡火车站的进站口和苏州火车站的出站口同时发现了一名熟悉的身影。他迅速识别出此人正是惯用掏芯手法作案的惯犯王某。

  根据掌握的线索,叶礼加带领队员连续跟踪了3天3夜,终于在高铁列车上将正在盗窃的王某抓捕归案。

  多年的反扒工作让叶礼加胳膊和腿上全是大大小小的伤疤,既有旧伤,也有新伤,这些伤疤全是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挂的彩。

  对叶礼加来说,反扒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乐趣。他说:“我最兴奋的就是等到贼动手的那一刻,一步冲上去,来个人赃俱获,那种成就感,足以让你忘掉所有的疲惫。”(记者   丁国锋  见习记者 罗莎莎   通讯员 莫 静 文/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