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我们身边有多少“霸王条款”

2018-10-28 19:50:2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李文静

时而明目张胆、“霸气”十足,时而又玩起“隐身术”“变脸术”,纷繁复杂、难以名状。

它便是“霸王条款”。

有人可能会疑惑:“商家很少与我们签合同,哪里能看出是‘霸王条款’?”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家利用“霸王条款”免除自身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权利的行为不时发生。当你在美容卡、健身卡、消费卡上看到“本店拥有最终解释权”,在购物时瞧见店堂里挂着“打折商品、珠宝首饰概不退换”,与朋友外出用餐时在饭店里看到的“禁止自带酒水”,你就已经是“霸王条款”的受害者了。

当消费者开始梳理那些隐藏在身边的“霸王条款”时,或许会感到惊讶:“我们这辈子究竟会遇到多少‘霸王条款’啊!”

魅影般无处不在

“明坑躲不过,暗箭更难防。”

这是自研究生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的林晓娟对租房经历的总结。

“刚来北京时,我在同学的帮助下租了一间面积在5平方米左右的卧室,房间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一个桌子、一个简易衣柜。租金是押一付三,第一次交房租刚好到7月份。交了房租没两天,隔壁就搬进来一对夫妇,他们的合同签到5月,因为中介和房东签的合同是到5月份。”林晓娟回忆说,“多交两个月的钱还不算完。我住的那段时间,没有人来收过水费。可是,中介竟然以我没有交水费违约为由,要求我赔偿两个月的房租,而且必须在3天内搬走。”

后来,林晓娟和中介结算押一付三里剩下的钱,“中介以没时间验房为由一直拖着。之前,我曾见过其他人退房的情形,中介经常以房间里的电器损坏为由,要求扣款。想到这些事,我就对中介说,房间内所有设施按损坏计算,我只要剩下的钱。听我这么说,中介态度立马转变,全程微笑”。

最后的结果是,交了四个月的房租,只拿回来一个半月的钱。不过,这并非林晓娟遭遇的最离谱的租房“霸王条款”。

回忆起这4年的租房遭遇,林晓娟依然很谨慎:“你要是租房,一定要认真地多看几遍合同再落笔,否则后患无穷。”

在记忆中,是个夏日的晚上,林晓娟刚打开热水阀门准备洗澡,燃气热水器“砰”的一声着火烧毁了,墙面、灶台也受到牵连。经查,这次起火是燃气热水器老化引发。事后,中介安慰林晓娟说:“没事,房东换个新热水器就行。”

半年后退房时,中介说热水器在居住期坏了,按合同约定不能退800元押金。林晓娟翻开合同看到里面确有一条:“房屋内家具完好,租住期间如有损坏,押金不退,照价赔偿”。中介又说地板有开裂、桌角有缺损,没有太多经验的林晓娟吓得不敢再让中介验房,只得忍气吞声不要那800元。

“说实话,就是那条‘房屋内家具完好,租住期间如有损坏,押金不退,照价赔偿’让多少租房者吃了亏,而且还有苦说不出。”林晓娟说,之后,她在筹备结婚事宜时也被“霸王条款”四面埋伏。

“租婚纱时比较匆忙,店员强调订单生成之后不能退换。”林晓娟说,她当时觉得这个规定不合理,但也来不及理论,“后来我感觉不合适想退订单,店员就以各种理由推脱”。

结婚后,林晓娟考虑生孩子的事情,可是工作单位在员工守则和劳动合同里规定“女职工如果计划怀孕,必须先经公司批准,否则不享受相关福利待遇”。

虽然这个规定明显不合理,女员工也都有异议,但公司照样执行不误。林晓娟盘算了一下,公司有好几名女员工都有怀孕的打算,自己又不想放弃现在的职位和福利,而要排队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于是,她备下一份厚礼,和家人专程拜访了公司某位领导,生孩子的计划这才得以批准。

林晓娟说,她所在的公司还算是“人道”的。她的一位朋友在另一家企业,那家单位直接明示“女员工3年内不得生育”。

如今,林晓娟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了,也加入了思维逻辑培训、英语培训的课外辅导队伍。

林晓娟花了数千元,在一家比较大的英语培训中心给孩子报了名,培训中心承诺考试达到95分以上,否则就退款。

第一年,儿子期末考试成绩没有达到目标。林晓娟想问问培训中心,可还没开口提退款,对方就指着墙上的告知书说,“考试成绩是以我们的为准,学校的成绩不作为依据”。

“耗不起”的维权

“霸王条款”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于今年“3·15”前夕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3%的受访者现在还会遇到商家的“霸王条款”,“禁止自带酒水”和“特价商品不退换”是受访者最常遇到的“霸王条款”。66.2%的受访者通常能识别商家的“霸王条款”,33.8%的受访者对此不清楚。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对商家的‘霸王条款’不敏感。”北京市民王蒙说,她的一个朋友买过卡面标注1年有效期的电影卡,到期时余额还有800多元,“我的朋友联系客服要求延长使用期限,对方理直气壮地说不能延长。可是,国家有明确规定,预付式会员卡是不允许设置使用期限的”。

不过,记者调查了解到,多数消费者对“霸王条款”比较敏感。除了极少数人称“已习以为常”或者“很少注意到”外,有不少受访者反映,由于合同由经营者制定并提供,消费者虽然心里清楚也不愿意,但个人力量太小,往往只能被迫接受。因此,大多数消费者在面对“霸王条款”侵权时,往往都“不想找事,被迫接受”。

“我们装修总价只有几万元,延期扣款的数额不是很大。”面对装修公司的“霸王条款”,北京市民张宁放弃了维权。

去年,张宁将家里的装修半包给了某装修公司,即自己买材料,工人负责装修。“合同上工期是45天,延期1天扣总价的千分之二。工程延期后,对方却说合同上延期扣款的规定只针对委托了全部工程的项目”。

在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向记者提到了一个说法——“最终解释权”。不少受访消费者认为,这一说法是商家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让消费者无奈的。

事实上,关于“最终解释权”引发的纠纷屡见报端,涉及餐饮、美容、百货购物、旅游等多个领域,有些甚至闹上法庭。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案例多出现于会员卡、优惠券、VIP折扣这些“听上去很划算”的促销方式中。在名目繁多的说明条款里,不少商家都会利用“最终解释权”打埋伏。一旦交易发生纠纷,商家就亮出“护身法宝”,消费者多半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对于“霸王条款”,林晓娟也曾经试图维权,但最后的感觉却是“耗不起”。

不久前,林晓娟在某商场购买了一双打折皮鞋,可是鞋的内帮掉色,把她好几双浅色袜子甚至脚趾都染色了。林晓娟找到商场退换,对方称一则没有质量问题,二则“打折、特价商品我们规定是不能退的”。

“我决定理论一下,专门请了半天假。商场人员坚持要我拿出鞋子质量不合格的鉴定证明才退。但一想,耗时间费精力,忙碌的工作耽误不起。”林晓娟说。

深受“霸王条款”之害的林晓娟,经常和同事开玩笑说,生活处处存“霸王”,电影院“谢绝自带食品饮料”、餐馆要收开瓶费、出门旅游“发生人身意外,旅行社不负责任”……

“在一些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期间,商家还是比较规矩的。”张宁说,希望有关部门时常抽检、巡查。

在王蒙看来,面对商家的“霸王条款”,有时打几个电话就能维护自己的权益,“生活中要不怕麻烦,现在消费者有很多渠道可以发声和维权,遇到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绝对不能忍气吞声,要勇敢地站出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