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侵害消费者权益潜规则何以大行其道

2018-12-23 01:46:4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消费时常常会遇到多支付不必要花的钱却无可奈何的情况,这实际上属于消费潜规则。

近日,媒体公布的一项调查披露,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

消费潜规则表面上是一种商业惯例或者商界不成文规定,实际上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拍婚纱照遇价格翻倍

今年4月,26岁的孙芳准备拍一套婚纱照。

孙芳定的是7799元的婚纱摄影套餐,最终的花费却高达148000元。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孙芳对记者说:“也算不上被迫,好像都是我自愿的,但总感觉哪里不对。价格翻倍是事实。”

孙芳向记者仔细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起初,孙芳和丈夫选定了标价近1万元的摄影套餐。与影楼商量后,孙芳把价格“砍”到了7799元,这让孙芳很有成就感。可是,到了选婚纱的环节,问题出现了。

“普通区的100套衣服又脏又难看。”孙芳说,在客服人员的一再劝说下,她加了2000多元升级了3套衣服。

到了选照片环节,新的状况又出现了。影楼提出,因为顾客较多,时间有限,孙芳只能选两遍,而且只能从200多张照片中选80张入册。

“我觉得每张照片都很好看,最后又加了5000多元,影楼答应可以选160张入册。就这样,原定的价格几乎翻倍。”孙芳说。

大学生梁珊也遇到过类似情形。那次,她是去影楼拍写真照。

“影楼的化妆品分等级,如果想用好的化妆品就要加钱,而所谓普通的化妆品大多属于劣质的‘三无’产品。另外,使用假睫毛也要加钱,拍照完成后想要拿底片还得加价。这样算下来,整体价格大大超出原本的预期。”梁珊说。

给好处费才能买到心仪楼层

不仅是拍摄婚纱照这样的日常消费,在买车买房这类消费中,消费潜规则同样四处出没。

王华工作多年,有了一定积蓄,于是决定去某4S店买辆汽车。让王华没想到的是,他在4S店遇到了各种带有强迫性质的附加条件。

4S店店员告诉王华,如果不在他们店里支付一定的费用购买车内装饰物,不交相关的手续费、服务费,就不能顺利提车。

“大钱都花了,小钱就这么将就下来了,也不想再费功夫谈,但就是觉得事情不太对劲儿。”王华说。

北京市民刘建的经历与王华类似。在刘建提车时,4S店工作人员要求他在4S店内上保险。虽然明知道这种保险比较贵,但为了能顺利提车,刘建无奈在4S店购买了保险。

“现在想想,当时我的态度应该强硬点。”刘建说。

贺佳是一名在读研究生,她准备在某三线城市买一套房子。

在买房过程中,因为楼层挑选问题,贺佳和母亲商量了很久最终选中了11层。可是,销售人员称,因为买房人数多,她们必须在售房当天11时上网抢楼层。

“同时,销售人员还暗示我,如果能够给他一些好处,大约在5000元左右,他可以保证我买到11层的房子。”贺佳说。

对于这种情况,贺佳及母亲感到不满,最后买房的事也不了了之。

“这种暗示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谁也不想花冤枉钱,但问题是大家好像都这么做。”贺佳说。

买口红必须两种颜色一起买

记者调查发现,在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各种消费活动中,消费潜规则几乎无处不在,令人防不胜防。

任宇是一名上班族,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消费潜规则大多与就餐相关。

每天下班后,任宇都会和好友去比较安静的酒吧喝杯小酒。可是,任宇有一次去酒吧时,遇到了最低消费限制。

“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消费数额,消费者就不能在那个酒吧消费。我记得,那家酒吧要求两个人最低消费300元,4个人最低消费500元。那一天,我们大概六七个人,酒吧经理要求最低消费700元。”任宇说。

因为工作的原因,任宇也常常和一些工作伙伴在饭店吃饭,任宇一般会要求商家开发票。

“有时候会遇到店家声称发票用完了的情况,也有店家打出‘不开发票赠送精美礼品’的噱头,目的都是不开发票。我有时候懒得计较,有时候就非常强硬地要求开发票,服务员看你态度强硬最后也拿出来了。”任宇说,他见多了这种套路。

梁珊曾经决定用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去购买某奢侈品牌的口红。可是,她在购买过程中了解到,这款口红的热门色号必须搭配无人问津的冷门色号,否则商家拒绝出售热门色号。梁珊最终无奈妥协,多花了不少钱,让作为学生的她感到十分心疼。

在旅游过程中遭遇的消费潜规则更让梁珊防不胜防。

“我曾经去外地的一个野生动物园玩,买了门票后又被告知必须租车游览,否则无法进入重点区域观赏,最后只能本着‘不能白来一趟’的心理选择了继续付钱。虽然玩得还算开心,但是总觉得不情愿,自己吃亏了。”梁姗说。

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形形色色的消费潜规则让消费者很受伤,应该如何有效治理消费潜规则?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说:“所谓消费潜规则,是指在某些消费领域,很多商家反复采用的不透明、不公平、不诚信的交易习惯。为什么说这是潜规则?因为这些不是放在桌面上的消费规则,而是潜藏在各种书面合同或口头契约当中的,因此难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总之,消费潜规则只有一种性质,必须明确这是一种违法的无效的交易习惯。”

刘俊海认为,消费潜规则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一系列权利,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甚至还有安全保障权、索赔权、隐私权等。此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遭遇消费潜规则,消费者可以到企业所在地的法院起诉,要求当地法院管辖。

“来自北方的消费者在南方消费时遇到权益受侵害的情况,消费者离开南方后一般不愿意再起诉相关商家,因为这好比为了追回一只鸡必须杀掉一头牛,维权成本显然过高。”刘俊海说。

如何防范和治理消费潜规则?刘俊海建议,消费者一定要睁大眼睛。对于不能接受的潜规则,消费者在订立合同时一定要写清楚。另外,企业要慎独自律、见贤思齐,告别“霸王条款”。

“实际上,消费潜规则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不公平的无效的格式条款,违背了自由公平的契约精神。面对这样不自由、不公平的合同,消费者通常不情愿、不同意或者被迫同意,其背后的权利关系失衡。因此,消费潜规则不应该被严格遵守或履行。”刘俊海说。

刘俊海认为,面对消费潜规则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监管部门要及时挺身而出,依法用够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行政许可、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和行政处罚等诸多权限,纠正、清除潜规则存在的土壤,旗帜鲜明地维护公平自由的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地维护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公平的交易秩序,进而打造一个风清气正、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多赢共享、包容普惠的市场生态环境。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优化营商法治环境,而优化营商法治环境的关键在于清除潜规则。如果不将潜规则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那么就无法早日建成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只有清除了潜规则,才能让企业之间公平竞争,才能彻底终结‘好人受气,坏人神气’、劣币驱逐良币等不良效应,才能真正夯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基石,才能进一步健全诚信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和诚信中国建设携手并进,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基业长青,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有进取心的企业应当自觉告别潜规则,自觉用法律的明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刘俊海说。(记者 杜晓 实习生 王梓丁)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