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闯红灯却不好处罚

2019-01-03 02:03:35 信息来源: 法制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行人闯红灯现象依然存在 仍有餐饮企业强制收取消毒碗筷使用费

一些法律规定社会规则缘何遭遇执行难

小杨应邀参加饭局,到餐厅后没有进包间,而是先走到前台递上车钥匙,“等会帮我找一代驾”。

酒驾之治,推动了国民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的提升,尊重生命、酒后不开车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至2017年,在机动车数量增长49.6%的情况下,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分别下降3.7%、8.8%。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度深受假货困扰的马云,也情不自禁地振臂一呼:要像抓酒驾一样去打假。

有专家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必须得到严格执行。“醉驾入刑被广泛认为是一条好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因为在执法过程中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明星富豪还是平民百姓,只要触犯法律,一律依法查处。只有坚持执法公正规范,才能树立法律权威,增强执法公信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囿于各方面原因,一些法律规定面临“执行难”。

一些规定未被遵守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古训,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违法行为,已经让很多人习以为常。

山东省济南市一交叉路口,每个拐角处都有两至三名交通协管员,手中挥着小旗,维持行人和非机动车过马路的秩序。

十字路口护栏上,也有醒目的提示语:“行人过街,请您走地下通道。”

然而,闯红灯过马路的情形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2018年10月11日上午,吴大爷拉着小孙子要过马路,被协管员挡住了。吴大爷满脸不快,当身边陆陆续续来了七八个人的时候,他拉着小孙子朝着马路对面一路小跑,“走,快走”。

后面的人看吴大爷这般,很快一拥而上过马路。协管员连忙劝导,但无人在意。

“我们一不能骂人,二不能身体接触,只能劝一劝。如果行人闯红灯过马路出了事故,也只能报警处理。”协管员一脸无奈。

执勤交警告诉记者,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已成交通痼疾。如果要进行查处,一个路口至少要安排8名交警,但这样就会耽误很多其他工作。“唯一的办法,还是要通过积极的宣传和相应的严格处罚,让行人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而对于处罚,交警也有苦衷:“乱穿马路危及生命安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种违法行为。按照法律规定,可以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但这个罚款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如果好几个人同时违法,罚谁不罚谁难度很大。如果要对所有人进行处罚,警力明显不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上述让执法人员头痛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个案。

北京市民朱毅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餐馆都推出包装好的消毒碗碟餐具,使用一次加收一两块钱。然而,监管部门早就明确规定,餐饮企业给顾客提供达到卫生标准的餐具是义务和责任,餐具消毒费应该包括在经营成本中,不应再向消费者转嫁。

一家火锅店的老板说:“前段时间我们也没有收费,但附近的火锅店都在收,我们也开始收费。再说,我们也要给消毒碗公司交费。”

记者采访得知,餐饮业强制使用消毒碗筷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消费者所持观点不一,多数人表示能接受。北京市民肖女士说,为了一两元钱跟店主理论,面子上也挂不住。还有少部分市民认为,有些餐馆只提供消毒碗筷,自己没有选择余地,为了图个用餐愉快,也只能被迫接受。

有物价部门工作人员认为,餐饮业强制使用消毒碗筷的现象在全国都很普遍。很多消费者觉得权利受到侵犯,但因为涉及金额较小、维权成本高而不愿意投诉举报。而要监管人员主动地挨家挨户去查,人力、精力根本无法做到。

有法学专家认为,法不责众是指当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时,即使这种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也难予惩戒。法不责众是制定法律的一个原则,但在法理上其实并不存在。弘扬法治精神、构建法治社会不只是“上面”的事,应从每个公民一点一滴的自觉守法做起。对于那些看上去司空见惯的违法行为,执法机关也要认真查处,不能姑息迁就。

有的规则需要完善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1999年春晚,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醉了天下父母和儿女的心。

一个“忙”字,把游子与家的距离拉得无限远。一边是年迈父母倚门远望等待子女归来,另一边是儿女在外忙碌异地创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这种“空巢”景象比比皆是。

有法律人士说,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不会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但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行为,其中就有可能触犯了法律。“如果一年未曾与父母相见,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已经违法了。这已经不单是道德劝告,更是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身为守法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有专家认为,从法理上讲,假定、处理、制裁三个要素,是任何法律规范在逻辑上必须具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出发点是极其良善的,在实施中之所以遭遇尴尬,是因为法律虽然规定了儿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却对违法行为没有相应的制裁规定。

北京市民徐智慧告诉记者,没有法律的制裁规定,违法人员就不会受到法律的制约和处罚。制定的规则没有法律的保障,就会影响在实际中的贯彻执行。比如公交车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事实上专座不“专”,谁都可以坐,也没有人管。

徐智慧记得有一次上车后,让4岁的小女儿婷婷扶着栏杆。她发现,坐在专座上的几名年轻人视而不见,而车厢内正播放着“有老幼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时,请您主动让个座,谢谢合作”。

售票员告诉记者,公交车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在没有特殊人群的情况下,大家都是可以坐的。很多时候,当有需要的乘客上车后,售票员也总是要求就近的乘客让座,而不是要求坐在专座上的乘客。

记者调查发现,公交车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经常被年轻人占着,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哪些座位是为特殊乘客准备的专座。这些“老幼病残孕”专座,几乎成了摆设。

2018年10月26日,记者询问一名坐在专座上的女士,为什么要坐在这个位置?这名女士回答:“因为这里空着啊。”当记者询问知不知道自己所坐的位置是“老幼病残孕”专座时,女士一头雾水:“哪有专座?没听说过。”

一名公交车司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车上都有提示语,提醒给老幼病残孕不方便的人让个座,但是不管用。“别人已经坐上去了,我们也不能把人给拉下来”。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一些明文制定的规则,由于没有相应的制裁规定,除了市民不在意外,有些执法机关也不以为然。

共享单车出现后,很多小学生也在路上骑行共享单车,不少市民看到了也见怪不怪。而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中的一项明确规定。

安徽少年邵某在公路上骑自行车,与一辆电动自行车相撞。交警部门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时,没有对邵某未满12周岁骑自行车这一违法行为予以认定。最后,案件被法院依法纠正。

制定规则需让人看明白

有金融人士告诉记者,使用手机支付不仅方便快捷,同时还能享受一些优惠。因此,部分线下商家就取消了现金付款方式,只接受支付宝和微信付款。“其实这种行为是违法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任何个人或单位不得拒收人民币。然而,拒收人民币该到哪里投诉?拒收人民币有哪些法律后果?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有专家认为,目前的确存在不少人没有遵纪守法好习惯这一问题。可是,在一些情况下,也实在是因为一些规定不合理。

2018年10月29日,武汉律师陈勇买了深圳北到桂林的高铁票,票上显示在10号检票口进站。临上车前,陈勇忽然发现检票口换到了3号。陈勇赶到3号检票口时,被检票员拦住了,“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

陈勇看到离开车还有4分钟,连忙跟检票员解释,刚才没有注意到更换检票口的通知,自己是律师,有急事要到桂林去开庭,现在进站可能还赶得上。

检票员听陈勇这么一说,立马来了精神:“你不说你是律师,我也许让你进去了。你说你是律师,那你就要讲规则。检票口已经关闭,你就不能进去了。”

陈勇一听,也来气了:“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的规则,是谁制定的?你就不能为旅客想想吗?”

陈勇认为,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的规则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为什么是5分钟而不是3分钟或者8分钟?有的小站,也许提前2分钟停止检票也来得及,有些是大站,可能提前5分钟检票还担心赶不上。

记者采访得知,类似这种引人质疑的规则还有不少。

车子刚进加油站,李正华的手机响了。他停稳车拿起手机时,被加油员厉声呵止,“加油站里不能打手机”。

“为什么?你告诉我,哪里的加油站因为打手机出现了安全事故?”

加油员一时语塞。

关于打手机是否会造成爆炸,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明确定论。最早流传的版本是:“手机来电会产生细微的火花,引爆空气中的油气。在美国已经连续发生好几起民众在加油时,手机突然响起,结果引发大爆炸的案件。”

不过,也有相关部门提出,目前尚未听说在加油站拨打手机而引起爆炸的案例。

有专家认为,在加油站拨打手机引起火灾,既无可靠的真实案例,也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之所以加油站不能打手机一再被误传,更多的是人们的安全心理。“制定的规则应该让公众看得懂。只有把规则讲明白,公众才能信得过,也才能用得上”。记者 王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