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一份破解执行难的答卷

2019-01-24 02:51:31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1月22日,世界执行大会在上海召开。会上,最高法公布了截至2018年底中国法院在强制执行方面的相关数据。为破解执行难,全国法院进行了哪些改革创新,推出了哪些新技术、新手段?本报记者进行探访。——编者

查人找物难?

举措:建网络执行查控系统,一名法官一年执行到位财产等于过去十年

近日,一位消失了十年之久的被执行人徐某,在出境前往香港时被边检部门截获,随后被执行法院带走,并被处以司法拘留15日。正是因为对被执行人身份证信息的校核比对,才使徐某“现出了原形”。

“执行难”难在查人找物。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与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可以查询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包含不动产、存款、金融理财产品、船舶、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等在内的16类25项信息。法官足不出户便可冻结甚至扣划老赖存款。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面对几百公里外深圳福田区的被执行人,桂林象山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利用“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轻点鼠标就完成了财产发现到控制。

“总对总”查控体系给执行法官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现在一名法官一年通过网络查控执行到位的财产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极大提升了执行效率。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为6038万余件案件提供查询冻结服务,共冻结资金4136亿元,查询不动产信息984万条,查询到车辆5142万辆、证券1421亿股、渔船和船舶194万艘、互联网银行存款257亿元,全面优化了执行中查找财产的方式,有力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财产变现难?

举措:网络司法拍卖,为当事人节约佣金186亿元

去年5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法院通过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整体处置一处烂尾楼盘。拍卖过程中,经过19回合竞价,14次网络出价延时,最终以9.77亿余元成交,刷新该院司法网拍成交纪录,创下司法网拍单笔成交最高额。

网络司法拍卖已经逐渐代替传统的拍卖方式,成为人民法院处理查控财产的主要变现方式。2017年1月1日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目前全面实行网拍的法院达到3301个,法院覆盖率为93.7%。从2017年3月网拍系统上线,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网络拍卖量94万余次,累计拍卖标的物56.6万件(含未开拍),已成交27万余件,成交额6049亿元,标的物成交率70.8%,溢价率64.3%,为当事人节约佣金186亿元。

在网络司法拍卖实践中,拍卖之前的评估环节成为短板并掣肘变现效率。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确定财产处置参考价若干问题的规定》,新增当事人议价、定向询价、网络询价三种确定财产处置参考价的方式,提高了财产处置效率。据了解,与网拍系统相关联的司法评估信息化平台也将上线,实现司法评估线上操作,提高评估的公开性、规范性。

“老赖”惩戒难?

举措:增加被执行人的失信成本,不得坐飞机、乘高铁、高消费……

“我的委托人被困在南极了,想尽快履行执行义务”。2016年4月,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人民法院法官接到了一位律师的电话,他的委托人是名“老赖”,去南极旅游,却因买不了回国的机票而被困南极,无奈之下只得向法院“投案自首”。

自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建立以来,越来越多被执行人主动联系法院,履行早该履行的义务。

不得坐飞机、乘高铁、高消费,不得贷款、新办公司,不得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16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改委等60家单位签署文件,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限制。

从2013年10月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法院累计限制1746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547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仅中国工商银行一家就拒绝失信被执行人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247万余次。全国351万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义务。

此外,各地法院还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措施。三年来,生效裁判文书的自动履行率逐年提高,2015年为44.76%,2016年为50.52%,2017年为56.97%,强化执行力度的效果逐步显现。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介绍,2018年起,虽然执行案件量还在增加,但纳入失信名单的人次在下降,出现拐点,说明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规范执行难?

举措:把1600余万案件录入执行案件管理系统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研发了一套精细化管理系统,对“超过15天未控制财产案件数、超过15天未处置财产案件数”前十名的法官直接进入“黑名单”排序,在系统首页和执行指挥中心大屏上实时滚动展示,对执行工作进一步提升约束力。

自2014年开始,全国法院对近20年来未实际执结的执行案件进行全面清查核录,把1600余万案件录入执行案件管理系统,彻底解决执行案件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四级法院统一的执行办案平台建成,全国执行干警在一个平台办案,规范了执行办案标准和流程,强化了关键节点管控。

在大量执行案件中,有40%左右的被执行人丧失履行能力。对于“执行不能”案件,人民法院通常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方式结案。怎样确保不把有财产案件当作无财产案件处理,如何防止一些法院滥用终本程序,损害债权人合法权益?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只有穷尽一切执行措施、达到规定标准,才能认定为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本案件数据库可以实现每半年由网络查控系统自动查询,并对数据库内被执行人常态化限制高消费,一经发现可供执行财产立即恢复执行。数据库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徐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