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在法院感受科技味儿(落实在基层)

2019-06-06 20:18:5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核心阅读

  全面建设智慧法院,为法官办案提供智能辅助。为推动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上海法院系统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案多人少”,探索无纸化办公、案件分类分流等新方式,优化办案流程。改革后,法院工作人员的办案效率高了,负担轻了。

  

  35个人干118个人的活,可能吗?

  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如果说去年10月份前,不少人对这个问题还持保留意见的话,时至今日,现实给了最好的答案。

  在书记员管理办公室里,3个大屏幕实时显示法院的庭审“工单”,35个成员坐在电脑前,随时准备接收指令、调取分配给自己的案件卷宗,做庭前准备。

  法官不必和书记员商定庭审时间,法官助理不用再帮忙把载满纸质卷宗的小车推进法庭,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庭审笔录自动导出,满满“科技味儿”的法庭审判流程,让法院工作人员减轻了负担。

  案多人少压力大

  超负荷工作成常态,一年人均要办近277个案子

  “司改这么多年,有时候,不少人还是觉得压力大。”说这话的,是上海二中院院长郭伟清。

  2014年司法改革启动后,在人员配置上,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这3种角色成为法院司法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按照司改的目标,法官专司审判,法官助理、书记员作为审判辅助人员亦有分工。

  法官助理的工作重“业务性”,在诉讼流程中承担部分组织、主持、引导、调查等职能;书记员的工作重“事务性”,主要在程序性事务中承担记录、整理、装订、归档、校对等职能。

  “累的原因之一,就是包括法官在内,三者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分明。”去年7月到上海二中院前,郭伟清是上海高院副院长、司改办主任,分管过司改和信息化等工作,“纸质材料整理、庭审记录归纳、当事人信件收发……案件量那么多,忙的时候,这些琐碎的事情,法官也要一起承担。”

  去年,上海全市法院2884名入额法官共受理案件79.8万件,年人均要办近277个案子。

  上海二中院审管办主任徐征峰记得,过去超负荷工作是常态,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乃至普通文员……没有谁可以不加班。

  法官助理是法官群体的补充,能不能把这个群体培养管理好,非常重要。一位法官助理说,“平时做的更多是打杂的活,很难得到系统的培养和成长。”

  怎么办?把司法审判的全流程铺开,“案多人少”的背后是有待优化的流程。

  “比如说,纸质卷宗就只有一份,从立案到开庭,经过收发、整理、排期等多道程序,等卷宗到了法官手里,已经过了2个星期!”郭伟清觉得,要把大家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得向科技要生产力,就先从无纸化办案改革开始。”

  无纸化办案优化流程

  案件流转周期变短,审判全程留痕

  法庭里,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把语言实时转化成文字,直接在电脑上生成庭审笔录,书记员只需要检查校对即可;法庭外,推行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卷宗信息化流转,庭审人员随时调阅,免去相互等待的时间,提高庭审前中后的文件使用效率。

  两个设想,同时推动,虽然只是技术改革,没想到阻力也不小,“庭审中控辩双方要同时讲话,人工智能怎么识别?错了怎么办!”

  徐征峰说,系统刚开始运行时,识别准确率仅有60%左右,这让法官们的反对声更大了。

  全院挑选了3个业务庭进行试点,碰到问题实时汇总,承接项目的科大讯飞公司随即调整,庭审软件通过深度学习,越来越“聪明”。从只能识别汉字,到可以识别标点符号、英文、数字;从只能识别陈述句,到可以识别疑问句、反问句;从流水账式的记录,到自动忽略发言人的语气词……

  2018年10月,郭伟清开庭审理一起故意杀人案,被告人普通话并不标准,屏幕上不断跳跃的庭审记录文字准确率却超过了95%。

  但这还只是无纸化办案改革的一部分。

  配套的电子卷宗随案生成,要求法律文书全程电子化,起诉书、证据图片、原被告签署的各类文件……通通汇成一个PDF,进入法官的电脑,而且要自动生成卷宗目录,还要能够被法官语音唤出字段或者证据图片。

  “对于很多资深法官来说,这个接受起来就更难了。”上海二中院行政审判庭是3个试点业务庭之一,庭长徐军苦笑,“很多人觉得,不看到一个纸质化的东西,你就让我去审案判案,根本就是不负责任。”

  在郭伟清看来,解决案多人少矛盾,用技术变革引领制度优化,势在必行。从今年1月开始,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在全院全面铺开,所有开庭均已实现音字转换记录,所有的法官都开始应用无纸化系统办案。

  人工智能音字转换系统,让书记员由原来的隶属各业务庭的“跟人”模式,转变为由新成立的书记员管理办公室照单指派的“驻庭”模式,“原来118个人承担的全院庭审记录工作,现在只需要35个人就能完成。”书记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段婷说,“另外一些熟悉审判工作的书记员经院党组授权承担起了法官助理的工作。”

  法官助理们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了与法官1∶1的配比,真正成为法官的后备力量。徐军说,“原来一个一审案件从立案到卷宗流转进我手里,至少要两个周,现在也就3天左右”,今年一季度和去年一季度比,他所在的行政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从100.84天下降到65.47天。

  “最关键的是真正实现了法院审判的全程留痕,这对提高司法公信力来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郭伟清说,以往被一些当事人“挑刺”的归纳性庭审笔录已经被实录全文代替,一经确认、不能修改,“庭审现场,每一句话都是板上钉钉。”

  案件自动分类分流

  让有能力、有经验的法官负责疑难复杂案件

  事实上,从2017年11月上海市高院启动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以来,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案多人少”,上海各家法院都有各自的探索。

  2018年10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研发的“案件繁简分流分类处置平台”上线,法院受理案件可以实现由系统自动分类,“繁案精审”“简案快审”“普案简审”有了数据助力。

  “通过平台的‘规则设置’板块,我们解构了90多项要素和100多项规则,形成繁案、简案、调解及参考要素等四类规则库。”上海一中院审管办副主任张能说,依托规则库,平台有了大数据助力,会自动根据诉讼文书的内容,把案子分成繁案、简案、普案。

  繁案,会被系统直接分配至平台认定的资深法官手里,由其审理;相应的,普案、简案也会被分别分配至普通法官和简审法官。“案件事实相对清楚、法律关系简单明了的典型案件,就会纳入快审速裁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审判效率。”张能说。

  平台上线后,上海一中院拥有10年以上一线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们,明显感觉到,分给自己的繁案、难案增加了。“让有能力、有经验的法官负责疑难复杂案件,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上海一中院院长黄祥青说,另一方面,由于简案快审工作节奏快、强度大,所以一般以两年为期,让法官们有序轮岗,并且还会定期让年轻法官加入疑难复杂案件的合议庭,让他们积累实战经验。

  “快审法官们还会确认适合调解的案件,分配到调解员手中。”上海一中院立案庭副庭长乔林介绍,平台上线后,由于快审案件简单明晰,分配给调解员的调解案件数量明显增加,原来每个月一个调解员也就三四个案子,现在超过了10个,有效分担了法官们的审判压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