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上海破获的这起全国首例案件

2019-09-18 04:21:5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上海破获全国首起利用被盗手机盗刷信用卡案,携程等APP裸露身份信息被指存安全隐患

  摘要:“手机应用软件的风控、安全系统应及时升级。比如除了实名认证外,也可增加生物识别技术验证,确认实人使用,为应用软件的使用安全加一道防火墙。”

  近期,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经过缜密侦查,成功捣毁全国首个盗窃手机获取手机SIM卡、冒充机主本人、窃取个人信息、盗刷信用卡的一条龙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李某、王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超过100万元。

  跟以往的信用卡盗刷案件不同,本案犯罪手法的关键用技术手段破解手机及SIM卡,其后通过手机接收验证码登录,获取受害人存留在OTA(在线旅游代理商)应用软件完整呈现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冒充持卡人重置信用卡密码,进行盗刷,可谓防不胜防。

  手机被盗后,信用卡遭离奇盗刷

  2019年4月,黄浦警方接到某银行信用卡中心报案,称该行有多名信用卡用户遭遇信用卡盗刷。

  经初步侦查,警方发现这些受害人均系手机在四川成都被盗后,于短时间内被不法分子实施了支付盗刷。期间,疑似嫌疑人曾伪装成信用卡用户,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在报出受害人个人身份信息、信用卡还有效期等信息后,重置了手机银行登录密码,实施盗刷犯罪。

  奇怪的是,所有受害人手机均设有密码锁,且身份证、信用卡都在身边,也未曾有过被盗或丢失的情况,犯罪分子是如何获取受害人的身份证件和银行卡信息的呢? 这一新颖的犯罪手法立即引起警方重视,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进一步侦查。

  盗窃手机到盗刷信用卡,环环相扣

  如今,手机银行、支付软件、OTA(在线旅游代理商)等各类手机应用十分普及,大多需要用户提供身份证等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在一些OTA应用中,会完整呈现用户身份证、信用卡等完整信息。专案组判断,在如此短时间内就能获取受害人的相关信息,问题应该还是出在被盗手机上。

  警方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利用被盗手机的SIM卡,装入其他设备,用手机号码作为账户名,通过忘记密码,用验证码登录,测试各类OTA软件。“一旦登陆应用软件后,犯罪嫌疑人可以通过订票的方式,获取受害人的完整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除此之外,犯罪分子也可通过破解手机的方式,获取受害人信息。“如果受害人的手机被破解,就能直接用手机中的OTA应用获取受害人的个人身份信息,而后利用通讯录、信用卡软件等套取其他个人信息,就能向银行客服要求重置信用卡密码。”专案组民警调查发现,一旦手机被破解,后面的操作会变得十分便捷——打开应用软件,选择“忘记密码”,再利用手机接收验证码,继而重置OTA应用软件的登录密码,查看并获取常旅客身份信息。

  用手机号、验证码登录携程后,常旅客身份信息被“裸露”

  据初步统计,该犯罪团伙侵害的对象远不只一家银行,有多家银行和支付平台的10多个用户都曾被以该犯罪手法盗刷卡内金额,涉案价值人民币100余万元。

  一条龙团伙被捣毁,作案手法揭秘

  随着案件调查的逐渐深入,一个隐藏在四川成都,以嫌疑人李某、王某等人为首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他们形成了盗窃手机、破解盗刷、套现来实施信用卡诈骗的犯罪链条。

  警方调查发现,这伙人平时在成都街头伺机寻找可供盗窃手机的目标,一旦窃得手机之后,便会在短时间内破解手机解锁码,窥探受害人手机中的个人身份证件以及银行卡号等信息。为了成功实施犯罪,李某等人会通过已知的受害人个人身份信息致电手机网络运营商,要求更改手机服务密码,取得手机号码的实际控制权。等到失主补办好手机卡时,发现信用卡已经遭遇盗刷。

  9月6日凌晨,专案组经过周密部署,在当地警方的密切配合下于成都市内多处地点开展收网行动,一举抓获李某、王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查获作案用的手机、银行卡等工具。9月9日晚22点,7名犯罪嫌疑人被上海黄浦警方押解回沪。

  侦查员查获手机等作案工具

  李某等人到案后交代,他们在盗窃手机后,先破解手机,不成功就获取SIM卡,插入“工作手机”,其后通过手机内的OTA软件,利用手机号码和验证码登录后,套取受害人身份人信息,伪装成持卡人拨打银行客服,以获取被害人完整的身份、银行卡等信息,绑定第三方支付软件,实施盗刷。

  本案中,获取受害人身份信息,成为盗刷账户的基础。原本便利用户生活的APP,反而成为了嫌疑人解锁的“帮凶”。嫌疑人控有他人SIM卡后,插入工作机进行使用。再以此手机号为用户名,仅需通过短信验证码的方式,便能在携程、去哪儿等多个OTA平台,尝试登陆。成功登陆后,只要被害人曾通过一款出行软件订购过火车票、机票,嫌疑人便能通过再次“预定”车票的方式,轻易获取被害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

  其后,犯罪嫌疑人再通过“恢复大师”“51信用卡软件”,从受害人手机中获取信用卡信息。“如果你在手机里存放有信用卡的照片,那犯罪分子很快就能获取你的信用卡信息。”侦查员告诉记者,此时,犯罪分子利用身份证信息和卡的信息,冒充持卡人拨打银行信用卡客服,修改密码。

  此外,凭借身份证号,嫌疑人还能修改被害人第三方支付软件的登陆密码,此时虽无法进行资金结算,但却能通过“已绑银行卡”来了解被害人已在哪些银行申领办卡。掌握上述信息后,嫌疑人继而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在线核对身份证号码、银行卡预留注册信息、短信验证码后,便能重置银行APP的登陆密码。最后通过输入短信验证码的方式,便能获取此银行卡完整的卡号。

  握有机主的身份证号、名下银行卡号,并控制着手机号码通讯权利后,嫌疑人便能对移动支付APP的支付密码进行重置。由此,受害人绑定的所有银行卡及零钱,都将被嫌疑人所控制,进而实施盗刷。

  目前,犯罪嫌疑人李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黄浦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警方兵分多路将犯罪团伙一网打破

  一“卡”在手信息全有,携程等应用被质疑存安全隐患

  在这起案中,犯罪分子得逞的关键在于过了获取受害人的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之后的操作就“水到渠成”。

  记者发现,目前携程、飞猪等OTA应用软件,在使用订票功能时,会完整呈现“常旅客”的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这些软件大多可以通过手机号注册,也可通过手机接收验证码的方式,直接登录软件。如果手机丢了,SIM卡被人冒用,那OTA应用软件相关于泄露个人身份信息的‘捷径’。”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软件应进一步提升安全防范等级,比如隐去部分身份证号码等。

  同时,在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纯接打电话、发送短信的通信工具,它更像是我们的生活管家,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及各种银行APP管理着你的财产,生活中珍贵的照片、朋友的联系方式也都存在手机中,可以说它已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而手机SIM卡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公民的另一张“身份证”。

  “有SIM就相当于掌握了手机号,可以在手机上用验证码验证登录的方式攻破很多手机应用的防火墙。”业内人员表示,手机被盗、遗失后,第一时间联系运营商进行紧急停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手机应用软件的风控、安全系统应及时升级。比如除了实名认证外,也可增加生物识别技术验证,确认实人使用,为应用软件的使用安全加一道防火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