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首例无人驾驶车撞人致死案,公众在担心什么?

2018-03-22 22:03:32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京报漫画/陈冬

首例无人驾驶车撞人致死案,公众在担心什么?

  尽管如今技术的安全性已远超人类,但人类更加相信感性和同类的直觉。

  从无人驾驶开始渗入现实,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时刻:一项新技术在现实环境中遇到激烈挑战,并引发我们内心的隐忧。

  终于,美国时间3月18日晚上10点左右,Uber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与一名正在过马路的行人相撞,行人在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成为史上首例无人驾驶车辆在公开路面撞伤行人致死的案例。

  无人驾驶,被很多人视为是人工智能掌管人类的标志性技术之一。

  传统意义上,驾驶不只是一项机械工作,因为公路驾驶意味着数不清的偶发事件和在紧急状况中的决策与应对。很多人认为,无人驾驶的程序算法是难以有效找到合乎技术、现状和伦理的最优解的。

  更关键的,是无人驾驶这项技术背后潜藏着的风险隐患。一次判断失误,很可能就是一起车毁人亡的惨剧。

  而在风险面前,相信同类几乎是一种本能,数千年来的传统告诉我们,将方向盘交给自己人,似乎更靠谱。

  但技术层面上,这套相信人类的本能是不合逻辑的。今天的传感和大数据技术水准之完善,无人驾驶的程序对环境的感知速度、对复杂路面状况的判断能力和决策水准,只会比人类更强大。何况,人类还存在着疲劳驾驶、酒驾等屡禁不止的恶习。

  无人驾驶显然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严重挑战。在Uber的这起事故之中,尽管目前尚无最终调查结果,但据亚利桑那州坦佩警察局局长西尔维亚·莫伊尔(Sylvia Moir)对《旧金山纪事报》称,“事实非常清楚的是,根据受害人横穿马路的方式,无论是有人还是无人驾驶模式,要避免这起交通事故是极其困难的。”

  尽管如此,无人驾驶首例事故致死案,依然引发了公众对无人驾驶这项技术的担忧和质疑。而这种质疑背后,则是一种责任主体不明的担忧。

  在交通事故中,人类行为导致的后果是有责任主体的,可以追责,因此,也倾向于被认为是可以控制的,而无人驾驶则面临着无法追责的难题。

  无人驾驶技术作为事故的肇事者,实质上是不在场的,除了背后的技术供应方和厂商之外。

  面对这样一个沉默而看不见的司机,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彻底信任无人驾驶技术,相信技术远比人类更靠谱;要么就是对这项技术苛责到底,决不允许存在一点点的事故率。

  因为对于用户来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如果这部分风险的掌控权不在自己或者同类手中,在感性层面,这就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后果。

  无人驾驶技术的从业者由此面临着一项夹杂了伦理的技术挑战。尽管创业者可以拿出无数种数据来证明,如今技术的安全性已远超人类,但人类相信感性和同类的直觉,要远比数据和技术原理更强大。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无人驾驶还需要技术之外的解决方案,包括呼吁无人驾驶的专门立法和更多的普及措施,来与人类对风险的规避天性斗争。

  □胡涵(媒体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