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供应雪上加霜 急需新招
2019-07-31 22:41:18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星岛日报》7月31日发表题为“房屋供应雪上加霜 急需新招”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政府容许全港三十多万个未补价居屋单位分租予已轮候公屋一段时间的人士,有助纾解基层居住需求。现时不少增加土地及房屋供应的政策受政治事件影响而延迟推行,当局须想方设法,在行政能力范围内纾缓供应不足的困局,以免情况进一步恶化,加深社会矛盾。
未来三至四年本港私楼供应预计横行,且可能减少,而居屋认购超额创新高,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则长达五年半,政府急切需要大增供应。可是,修订逃犯条例引发的政治风波,却令本应快马加鞭的土地房屋政策反而放缓脚步,最明显是立法会大楼遭破坏至不能开会,导致元朗横洲公屋发展计划、二十亿元过渡房屋拨款、东大屿都会的人工岛前期研究拨款,都要押后到暑假后复会才有望讨论。
此外,一些争议较大的增加土地途径,亦因为目前政治纷争和政府弱势,而押后推行,以免社会对立气氛火上加油。当中涉及官商合作发展新界棕地和农地来建屋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原本打算于上月公布落实细节,但由于涉及“官商勾结”的敏感话题,只好延后推出。
私楼缓步伐 公屋难达标
当局被逼放慢了增加供应的步伐,最新一季招标卖地又不多,再加上当下的政治风波影响地产市道,交投量大减,发展商去货速度减慢,也就不急于兴建新楼,上季施工量只有一千七百伙,比去年同期大跌八成,是两年新低。
政府本来以“土地共享先导计划”来释放新界土地潜力,作为中短期增加私楼和公屋供应的重要途径,现在却无限期“雪藏”,不但令私楼供应进一步放缓,公屋供应更加难以达标。
按照《长远房屋策略》,每年公屋和居屋供应目标是三万一千伙,可是,由今年起的四个财政年度,每年估计只有一万四千至一万九千个新单位落成,远远未能应付市民需求。
推争议少措施 求快落实
短中期土地供应短缺问题看来难望解决,政府应积极考虑以各种行政方法增加房屋供应,稍纾燃眉之急。
由于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申请人轮候期间须面对私楼租金增加的压力,其中一个纾解方法,是由房屋协会试行容许其资助房屋未补价即可出租,租客对象限于轮候公屋至少三年的家庭,或至少六年的非长者单人申请者。业主亦可以租予指定的非政府机构,由这些机构转租予合资格者,由于不少有需要者会向社福机构求助,这些机构可以发挥为业主与租客配对的作用。
现在房屋委员会决定参与这计划,令可供出租的居屋数量由一万多伙骤增至三十五万多,就算只有一成业主愿意出租,都可提供三万多个单位暂时“解渴”。
这个措施的好处是争议不大,可以迅速落实。面对当前的供应掣肘,当局宜加紧构思和推行更多类似的政策和措施,例如促使工厂大厦改建成过渡性房屋等,积极扭转住屋供应严重不足的畸型状态,以纾缓住屋问题引发的矛盾,避免进一步破坏社会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