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压力测试 暴露医院不足
2016-03-13 13:47:37 信息来源: 星岛日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今年流感特别猖獗,无论公立或私家医院都要面对极度严峻的压力,病房“超载”,导致有病人在急症室观察病房滞留三天才上到内科病房,考验结果是医疗软硬件都不足,面对流行性疾病需求急增时捉襟见肘,需要突破拨地、建院和人手瓶颈的问题。
本港医院偶有逼爆,却很久没有发生过今春持续超收病人的情况。15所公立医院的内科病房全部爆满,当中6所的内科病床使用率达120%,荃湾仁济更曾经高达140%。除了内科和儿科病房两个重灾区,由于流感引起并发症,连骨科和外科病房都异常挤逼。
病房爆满,导致一些经急症室确诊须住院的病人,被逼留在急症室的观察病房“轮候上楼”,有医护人员称有病人等了3天才上到内科病房。流感猖獗导致急症室使用量激增,每天求诊人数由平常的6000增加到7000,经急症室入内科的病人由平时每天800增加到900,甚至1000,令病房和急症室医护人员忙得团团转。公立医院要暂停非紧急手术,以及让资深护士评估覆诊病人情况直接配药,以空出人手应急。
公立私营皆落后需求
不仅公立医院,连私家医院儿科及内科床位都非常吃紧,当中内科病床使用率高达90%,儿科更爆满,每天都有10至20个病童列入轮候名单,要等上一、两天才有床位。一些驻院医生要加班应付,有人忙得连午间进膳都难以抽身,遑论分担公立医院应付不了的病人。
这一轮流感导致医疗系统疲于应付,显示本港近年的发展追不上社会需求。人口持续老化,是公立或私营医疗系统都要面对的问题。此外,私家医院还要服务因医疗保险普及化所带来的大量患病或接受体检的住院市民,以及受本港医疗品牌吸引而来港求诊的内地人士。
本港未来有更多公立和私家医院落成,行政长官梁振英在《施政报告》中承诺未来十年会拨款2000亿元,作为扩建和新建公立医院的工程费用。但是,单是扩建现有医院,向立法会申请拨款时都因议员就其他议题拉布,而蒙受无妄之灾,备受拖延;至于兴建新医院,更涉及整体土地供应的问题,无论是改变现有规划和填海,都要克服多重难关。
突破用地和人手瓶颈
即使找到土地兴建医院,能否提供足够的人手配套,亦大有疑问。两年半前启用的东涌北大屿山医院,就是因为人力资源不足,只能够提供有限度服务。未来有启德医院和几所私家医院及诊疗中心相继落成,医护人手不足情况将更加严重,现时的培训步伐,显然追不上需求增长。
政府本来希望藉私家医院减轻公立医疗系统的压力,分流负担得起私院费用的病人,政府又为转往私家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公立医院轮候病人,资助5000元手术费,让私家医院承接部分公立医院的服务。这方面的公私营协调,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设施和人手提供服务,不会像这次流感袭港般,连私家医院都自顾不暇。
当医护人手培训追不上需求,就需假外求,可是现在输入医生障碍重重,当局可以与医学界探讨优化计画,例如有限度输入一些本港特别短缺的专科人手,限制他们的工作范围,以便他们配合本港需求时而不会“抢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