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难民”为患 须跨国剿蛇头
2016-03-15 14:51:52 信息来源: 星岛日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本港作为尊重人权的富裕法治社会,继续吸引大量真假难民来投靠,当中绝大部分是利用留港接受甄别身分的几年时间赚钱的假难民。这条财路更发展成企业化的一盘生意,有中介网络收取报酬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南亚等地公开招揽“顾客”,再与内地公司勾结,安排他们经内地偷渡或直接来港,本港须加强跨境甚至跨国合作,由源头起各环节粉碎藉安排假难民来港的非法集团。
现时本港已经累积了逾万宗酷刑声请等要求免遭遣返原居地的个案,大部分涉及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南亚国家人士,这些人声称回国会遭受政治逼害或酷刑对待,要求以难民身分获得庇护,政府预计新财政年度花在他们身上的开支可能达17亿元,包括全面检讨声请策略、审核资格、向他们提供人道援助和法律支援,以及遣送离境。由于人数急增,新财政年度的生活津贴等人道援助开支会倍增。
滥用港法治留港赚钱
对于真难民,港人无论基于国际义务,还是基于人道良知,救急扶危是应有之义。可是,港府至今甄别结果只得数十人是真正难民,其他人绝大部分是来港“掘金”的假难民。他们每月可以获得约3000元的人道接济,不少人打黑工,部分更受招揽进行犯罪活动。当局统计去年涉嫌犯案的免遣返声请人逾千名,比前年急增了27%。
上世纪本港处理越南船民问题,由于有清晰的单一国家来源,本港得到越南合作,可把纯粹基于经济原因偷渡入境的船民遣送返国。不过,今天问题复杂得多,这些人不仅来自南亚,还有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多国,有声请人毁掉自己所有身分证明文件,不容易核实身分和来源地。
他们还懂得尽量延长留港时间,为调查工作架设障碍,被否决难民资格后又透过法律援助提出上诉,用尽本港法律对基本人权提供的保障,令自己尽量留在香港享受津贴和打黑工赚钱。有人甚至靠种种手法拖了十年仍未遣返。
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
他们懂得利用这些途径来延长留港时间,不少是因为有藉此牟利的公司指点迷津,穿针引线,甚至包办来港旅程,提供“一条龙”服务。这些公司在他们的家乡展开宣传,吸引顾客,再教导顾客如何抵港后提出酷刑声请,部分人甫抵港已经有律师接应。
另一个途径就是飞往内地,本报揭发有内地不法机构可以安排文件,为他们成功申请商务签证“合法”入境,打黑工储钱以支付蛇头安排偷渡来港。估计单是广州已经聚居了超过20万南亚和非洲人,当中不少是逾期居留人士。
港府不宜以牺牲对人权保障来赶走这些人,但是可以设法降低经济上的吸引力,例如重设禁闭营取代“行街纸”,更重要的是与内地和南亚等国的执法机关合作,打击靠“制造”假难民发财的中介和蛇头,要他们为自己的非法行为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