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人民日报谈煤改气:让煤不再“英雄气短”

2017-12-28 22:20:4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实现煤的干净利用,赋予煤更多工业价值,煤的黄金时代就远没有结束

人民日报12月27日消息,历史的趣味,往往蕴藏于同当下的连接上。元代《析津志》记载,北京“城中内外经纪之人,每至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700年过去,北京城六区将在今年率先实现基本无煤化,到2020年进一步实现煤矿全部退出目标。煤这种被中国人使用了上千年的化石燃料,难道就要这样退出历史舞台?

纵览世界,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时间,从煤炭时代过渡到油气时代。而在中国,煤炭工业不过真正兴盛了几十年。曾几何时,有多少烟筒冒烟,常被人们用来衡量一个地方的工业水平。在商品经济到来之前,去煤矿上找个营生,甚至需要托各种关系才能行。短短几十年过去,“冒烟的烟筒”让人联想到污染,“煤老虎”也不再底气十足。过去煤是“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然而今天却有点“英雄气短”。

烟筒里一突突的黑烟,恰如煤在进入人类文明视野千百年后患上的“老年病”。然而,无论天时还是地利,煤的生存空间都还远没到清零的一步,“去煤化”虽风起成势但同样不能操之过急。华北一场大规模的“煤改气”计划,就因为天然气的短缺而遇上瓶颈,这充分提醒人们,缺油少气的国情依然会是我们国家一个长期难以缓解的矛盾。“风水光核”等新能源各有各的不足,没有哪个可以立即取代煤的“能源一哥”地位。国土下埋藏丰富的资源禀赋,也足以让煤继续挺直腰杆。有识之士畅言,“中国在未来20年还离不开煤炭”。

图片来源:新京报

天时帮忙,地利也给力,但这些还不够,人和因素更为关键。付之一炬的使用方式,不仅让煤背上了“雾霾元凶”的骂名,同时也是资源使用的极大浪费。得益于煤化工和烟道气净化等先进技术,最新的火电厂已有能力解决煤炭清洁利用、污染物超低排放问题。只要研发出适当的设备和技术,千家万户的煤炉子同样不会成为清洁空气的阻力。驱动增长的是消耗,而驱动进步的却是创新。打开创新的天窗,只要能实现煤的干净利用,赋予煤更多工业价值,煤就可以洗刷“污名”,煤的黄金时代也远没有结束。

马克思曾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得益于蒸汽机的发明,煤从取暖燃料晋升为动力源泉,牵引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随着直流发电机的问世,煤又实现了从热能向电能的惊世一变,电气时代从此照亮人类文明。谁也无法否认,今天人类已经再度处于新的能源革命的前夜,这会是一场以煤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减量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化石能源本身的绿色化革命。燃煤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课题,如今在国内外都被高度重视起来。一旦形成突破,“碳基文明”或许就能摆脱碳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的拖累,为人类文明进化作出新的贡献。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句今天常被用来形容心忧苍生、公而忘私精神的诗句,所描写的原型其实正是煤。烧煤的时代逐渐远去,然而煤或许还不会因此而过时。“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煤奉献自己、温暖别人的高尚品格,未来会有新的延续。厚植创新的根基,让高碳能源低碳化、黑色煤炭绿色化,不仅煤可以完成命运救赎,中国发展也会迎来又一次进步契机。

人民日报 李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