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1月7日发表题为“做好医德教育 减少医疗事故”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玛丽医院一宗换肝手术,由于负责“监刀”的外科荣誉顾问医生吴国际要赶赴私家医院施手术,导致病人剖开肚腹在手术室干等三小时,待他回来才继续完成手术,玛丽调查后认为吴国际的做法不可接受,他的师傅卢宠茂形容徒弟“判断错误”。如果吴国际以病人的利益作为优先考虑,就不应犯上手术时间安排出现冲突的低级错误。
吴国际受聘于香港大学任肝胆胰外科临牀副教授,和很多医学院教员一样在玛丽兼职诊治病人,他并且可以在外间作私人执业。现时全港只有卢宠茂和他两人有十年以上的换肝手术经验。事发当日他已经接了外间一宗私家医院预约手术,却没有向玛丽提出调更安排,结果出现时间冲突。
由于尸肝往往来自意外死者,当值候命的医生要有随时可做手术的准备,吴国际却同时接受外间预约,显示他心存侥幸,结果导致分身不暇,碰巧操刀医生觉得事件中的尸肝涉及比较复杂的病人安全问题,非要他在场监督不可,导致他要在两所医院之间来回奔波,病人则延长开腹麻醉状态,与供移植的缺血肝脏一起干等三小时,增加了手术风险。
惩处安排须顾病人利益
幸而病人最后成功换肝康复出院,但是任何人都会认同调查小组的结论,觉得整个过程不是对病人最好的安排。
由于吴国际是直接受聘于港大而非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处分他的权力有限,最多是停止他任职,但是吴国际是本港极罕有的资深换肝医生,而且技巧之佳驰誉全行,连调查小组都承认去年他完成及负责监督的移植手术是换肝团队中最多,如果停止他在公立医院兼职,不止是他的损失,也是公院病人的损失,这令医管局处于两难之局。
反而是港大医学院有较多的惩处选择,包括职位升迁、薪酬调整,以及准其私人诊症的安排。由于医学院为挽留人才兼开拓收入,容许一些教学人员私人诊症,得来的“外快”与医学院分帐,大学方面一定要严格执行纪律,确保员工私人诊症不会影响其在公院的工作,尤其是不会把私家病人的利益凌驾其他病人利益。
少数医生忽视病人利益
玛丽在一九九九年曾经有病人接受切除肠道瘜肉手术被刺穿肠道,引起腹膜炎,病人在接受手术期间,听到医生竟然在讲手机讨论买车,这名“手机医生”结果被罚五年不得加薪和升职。
无论是“手机医生”,还是近年多宗医疗事故,都反映个别医生“以病人为首要”的心态减退了,无论在公院还是私院,甚至美容诊所,都可以见到有医生以其他利益凌驾病人或“顾客”利益的事件,抱持自己只在打一份“笋工”的心态。
虽然这类医生没有“害人”之心,但是当病人利益与其他利益产生冲突,轻则可能得不到合理妥当安排,重者则可能在事故中丧失性命。
可幸现时绝大部分医护人员都坚持专业操守,有的更是“爱心爆棚”,在压力甚大的环境下克尽己职为病人服务。不过,面对部分医生不再以病人为首要的现象,医学院在课程及训练中实须做好“医德教育”,甚至在专科在职训练过程中安排重温,绝对松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