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1月8日发表题为“郑若骅应吸取教训再起步”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资深大律师郑若骅甫就任律政司司长,就因住所怀疑有僭建物,面对一场政治风波。正如一些立法会议员所言,她在考虑出任律政司司长时,未有适时妥善处理有关情况,欠缺政治敏感度,以致与公众期望出现落差。郑若骅是出任律政司司长的难得人选,往后要面对的挑战极多,她应深切吸取这次事件的教训,以积极行动重建公众信任,在布满荆棘的路上再起步。
未做过官 致敏感度低
过去几年,不少高官与从政人士因涉僭建受非议,也引起社会激烈反应,公众对高官住所是否涉僭建,有很高标准,不容丝毫违规。郑若骅在法律界工作多年,也参与过咨询委员会等公职,但从未做过高官,没经历过任官职的品格审查,对住所的僭建问题,意识不强,令她在出任律政司司长的过程中,没有把问题先解决好,以致掀起风浪。
这次风波是郑若骅上任后第一场政治考验,观其“危机处理”,交代尚算迅速,也实时采取了积极行动应对。她于消息见报后,立刻发出声明回应事件,并召开记者会解释,承认于二○○八年购入大宅时,有关情况已经存在,没作过其他结构性改动,也坦言当时自己警觉性不足。与此同时,她聘请了专业人士入屋检视,并承诺会配合屋宇署的调查,如发现有任何违规,立刻处理。
郑若骅购入住宅时,并不是高官或政治人物,僭建情况在香港甚为普遍,许多买家都愿意接受经改动的物业,她当时对此未“高度警觉”,可以理解。不过,当她决定出任律政司司长这重要职位时,情况就很不相同,正如一些建制派议员所言,市民对问责官员有非常高的要求,她对这身分改变似乎不够敏感,因而未能主动“拆弹”。
郑若骅作为从政“新人”,应好好吸取这次事件的教训,务须大大提高政治敏感度,时刻检视个人与公务有无引起非议之处,尽量造到“不染尘埃”,才可以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职务,应对未来的挑战。
战将难求 应给予机会
郑若骅接着应做的,是尽快确定住宅内那些部分是僭建,然后将之拆除,整个过程都必须透明,如有未发现的情况,也全部开诚布公,以重建诚信形象。如法律界人士汤家骅所言,只要她尽快把涉嫌僭建物还原,问题便不大,他不认为事件会与其工作能力扯上关系。
律政司司长未来要负责“一地两检”和《国歌法》本地立法等复杂工作,在维护法治与“一国两制”方面,担当极重要角色,要寻找适当人选,十分不容易。郑若骅是行内公认能力与经验卓越的资深大律师,在内地与国际都有一定地位,她答应出任律政司司长这“三煞位”,担负起极艰巨任务,实属难得。今次事件虽然备受争议,但战将难求,公众应给她机会,在吸取教训后从新起步,以其才能做好律政司司长的工作,对维护法治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