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1月13日发表题为“兼顾境内外需求 解疫苗医护荒’”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本港出现子宫颈癌疫苗荒,一如数年前的奶粉荒,虽然近日情况稍为纾缓,但是仍未恢复原状,主要原因是大量内地人来港接种疫苗,药厂和医务所都大失预算。无论是奶粉、疫苗、其他药品以至整体医疗服务和人手供应,本港在评估市民需求之外,同时要预留足够空间应付内地来港旅客的需求,以免因供不应求,连累本地居民都得不到应有的服务。
本港提供的预防子宫颈癌九价疫苗,一套三针,过去医务所随订随有,一星期内无限量送货,但是在疫苗荒高峰期,货源变成极不稳定,有医务所干脆暂拒接受新客,把极为有限的疫苗留给已经打了第一针的顾客,确保他们能够完成整个疗程。不但私家医务诊所,连有提供这项防疫注射服务的家庭计划指导会,都一度感受到疫苗短缺的压力。
今次疫苗荒的主因有三,其一是生产疫苗的美国药厂去年被计算机勒索病毒wannacry攻陷,影响供应。虽然药厂指上月已经恢复正常生产,不过目前本港市面仍然供求失衡,有市民去私家诊所打针,需要排期两至六个月不等,这就牵涉第二个原因,即需求大增。
规划供应 忽略跨境需求
需求大增的原因,是大量内地人来港打针,有医生估计本港约九成子宫颈癌疫苗是为内地人注射。内地现时只提供保障范围较窄的二价和四价疫苗,导致一些内地女性专程或趁游港之便,在港打九价疫苗针。一些保险业人士更大肆宣传及提供诊所或体检中心打针安排,藉以招揽客人来港签约买保险,导致需求突飞猛涨。
业界人士希望政府出头,向药厂争取更多疫苗输港,这就关系到第三个原因,就是药厂在评估某地需求而按量供应时,往往只看当地的人口,而本港则出现非本地人口接种远超本地人口的情况。
这类因跨境需求造成缺货的现象,并非首次在港发生,几年前的奶粉荒,以及夫妇皆非港人者来港产子,就曾经令本地妈妈和准妈妈为张罗奶粉和妇产科病床费尽心力。当局推出限制携带奶粉出口的禁令,以及叫停医院接收“双非”孕妇,情况才得以纾缓。
实际上,内地人来港打针,并不限于子宫颈癌疫苗,还有不少内地人来港看病、住医院,一些旺区诊所很容易听到操普通话的病人,至于私家医院,就算没有了“双非”分娩生意,仍然其门如市,以致部分私家医院病床都非常紧俏。
引入人才 解公院医护荒
现届政府未必积极发展本港医疗“产业”,实际情况则是医疗“市场”确有庞大需求,只要能够确保本地市民的医疗服务不受影响,不必排拒内地人士来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例如今次疫苗问题,解决之道应以向药厂解释本港的特殊跨境需求情况,争取输入更多疫苗应付需求。
无论是其他疫苗、奶粉、药品,本港在评估需求时,都要兼顾内地因素。除了物品,还有人手。本港传统的医疗规划,主要是看各区人口,按比例厘订病床和医护人手需求,并且以此作为培训数额的参考。
摆在眼前的问题却是,庞大跨境需求导致私家医院不断扩充招揽人手,向公立医院挖角,已经影响到市民享用公院的服务,一些公院人手十个茶壶九个盖,还有已建成的天水围和北大屿山医院,硬件有了,却因为人手短缺而无法开展部分病房服务。当局除了要修订供求预测安排培训,更须得到业界合作,减少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执业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