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网消息:《星岛日报》1月14日发表题为“就业人口上下缺 调整政策吸移民”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本港挨近全民就业,不过部分青年却大叹难有出头天,窒碍向上流。另一方面,却又有大量工作欠缺人手。政府花了不少心思为青年就业筹谋,民间机构亦因应青年就业志向和要求作出建议,而更逼切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时不少行业人手不足的情况。
本港失业率只有百分之三,人手短缺可以大致分两个层面来看。其中一面是发展新经济动力所需的科研和专业人才,本港基础教育加强了科学、科技、工程、数学(STEM)方面的培训,大学教育亦吸纳海外和内地尖子,并且让他们毕业后留港工作,作为输入高端人才的一环。
另一个层面则是传统服务业,且不说安老服务等长期短缺人手的行业,现时连零售、饮食等行业的不少僱主,都面对聘请员工困难的问题,情况日趋严重。
这些行业往往面对年轻人不愿意入行的问题,本港教育水平提高,拥有专上学历的青年日多,大家提升了对工作的要求,一些粗重劳动工作,少人愿意干活,一些觉得事业发展前景有限的工作,也少人愿意做,甚至做也做不长久。例如快餐店、售货员等,时间长又待遇一般,对青年人的吸引力有限。再加上多了青年北上寻求事业发展,劳动力供应更形紧张。
企业难聘基层员工
另一个难聘请员工的因素来自地理,尤其是港岛区的基层工作,由于区内公屋少,基层劳动力不足,茶餐厅就算出到比最低工资还要高的待遇,都不容易聘请服务员,遑论洗碗工人。住在新界的不愿意长途跋涉到港岛做工作,就算有交通津贴都弥补不到时间损失,同样,住在港岛的也不愿意到机场做基层工作。
这种基层劳工短缺的情况,以往没有今天明显,原因是一直以来有不少新移民作为劳动力补充。内地实施开放政策四十年来,早期和中期来港的人士,大多教育程度不高,包括不懂英文,却在农村工作练得一身好体魄,为求生存愿意干粗重工作。一些妇女亦愿意投入零售等需长时间工作的行业,近来多了内地顾客,懂得普通话更成为这些新移民从事零售业的竞争优点。
内地“移民”质量俱变
不过,由新移民补充基层劳动力的效用,近年却开始削弱,原因包括量变和质变。
统计处比较二○○六年和一六年内地来港未满七年的人口,显示一六年有约十六万六千人,比十年前少了两成。质变方面,接受过专上教育的青年和成人,则大升至约两成,这些人往往可以找到“脑力”工作。
本地人口老化,新移民量质俱变,基层劳动力不足,企业要提高工资聘请员工,对打工仔当下是好消息,但劳工成本大增,势必增加中小型企业的经营困难,而且在人手不足下,无论大小企业都可能难以扩充业务,对本港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显露。
在官员形容要面对人口老化“海啸”的情况下,本港必须设法突破窒碍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瓶颈。本港透过外佣和托儿服务等,释放了大量妇女劳动力,又推迟退休年龄,但是面对基层劳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仍然需要输入外劳。此外,本港要设法适量输入新移民劳动力,这难免会涉及房屋、医疗、教育需求等连串问题,这需要统筹各方面的部署,拟定周详的计划和政策,切实解决日渐劳动力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