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1月23日发表题为“粗暴抗争不容入侵校园”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浸会大学学生会会长刘子颀率众“占领”学校语文中心八小时,逼令中心交出普通话豁免试的评分准则文件,其间不乏粗言恶语,有学生喝骂中心副主任文丽夏是“八婆”,且不说尊师重道,连对普通人的基本尊重都没有。
不少大学都设有语文中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提供学习外语的课程。浸大是全港唯一要求学生普通话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够毕业的大学,大部分学生须参加语文中心的普通话课程,就算不谈民族大义,单是以毕业后职场竞争力来说,懂得用普通话沟通,享有很大优势。有关课程不难,推行至今十年,只有五位学生因未达标而要延迟毕业。
不过,连公函都用粤语书写的浸大学生会,要推倒这个毕业条件,与校方多番交涉,获得校方同意在今年推行首个普通话豁免测试,结果有三成学生及格,可豁免修读普通话课程。
戾气施压 接二连三
学生会指三成及格率太低,又称有应试者因所用语气与试题所指角色不符,就算讲话流利都不及格,要求校方交代评分准则。“占领行动”只是其争取学校取消普通话毕业要求的中期部署。
学生领袖纠众“势凶夹狼”冲击或占领学校地方,来表达诉求,要校方让步,并非首次发生。最为人熟悉的是两、三年前香港大学副校长委任风波,当时学生曾经围堵校务委员会开会现场,及后更冲进会场捣乱,还有学生阻碍救护员把身体不适的校委送上救护车,结果当年的学生会正副会长在法庭被裁定罪成,判处社会服务令。
当年中文大学校董会开会,亦遭学生连同激进组织人士包围及冲入现场,要确保校董会探讨取消特首自动当选校监的制度。冲击行动中,有一名保安员头部受伤,送往医院缝五针。学生不让部分校董离去,校董连去洗手间都有人跟着。去年中大学生会管理场地出现“港独”海报,校方饬令拆除,又引起学生会串同其他大学的学生组织,在学生事务办公室内包围教职员,争持近六小时。
有辱品格 连累同学
这种充满戾气的抗争文化,在大学校园里已酝酿了好一段时日,一些学生领袖以激烈手段显示自己够胆量挑战权威,来争取和巩固自己在同学中的“勇武”形象。这种“够恶够出位”的履历,成为一些学生领袖投身社会运动的“资产”,却令社会对其大学及全体学生产生的负面印象,成为其他同学求职时的“负资产”。不但校方、不少师长和家长对这类行动反感,连部分学生也对此有保留。
学生其实有很多其他渠道发表意见,提出诉求。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培训学生懂得以理服人,而不是以语言暴力和肢体冲撞去施加压力令人屈服。激烈冲突根本就有碍说理,难以说服社会大众支持,反而令大众焦点转移,激烈行动反映的学生品格水平,对解决问题只会帮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