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网消息:《星岛日报》2月4日发表题为“教育加管控 扭转酗酒年轻化”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一个在英国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港的二十四岁青年,醉酒后与女朋友争吵,将她推倒地上,扯她头发又砸毁她的手提电话,前日在法庭被判接受感化。由于留下案底,他在法律界发展的前途势必大受影响。这只是本港青年酗酒情况的冰山一角。
就在这个青年被法庭判罚的同一天,一个十六岁青年,酒后从家中拿取菜刀上街,随意找一个素昧平生的巴士司机来斩,幸被警方制服带走,调查他除醉酒外有没有滥药。
一个本有专业前途的才俊,一个辍学少年,同样被酒精所累。
现时社会上饮酒的人多了,衞生署调查显示,二○一四至一五年本港人口饮酒的比率达百分之六十一点四,比十一年前大增八成。有接受酗酒求助组织分析,一二至一七年的逾百宗个案中,求助者五分之一是不足三十岁的年轻人。
世卫列致癌 港警惕性低
最能够反映港人饮酒风气比以前盛行的,莫如超级市场用上大量货架摆卖红酒,这与本港的饮食文化改变,有很大关系。老一辈借酒佐膳,主要是烈酒送中菜,现时则基本上是以餐酒送西菜,还有宴会喜庆,以前多饮汽水和啤酒,今天也多了人选择红酒。
自从当局减免红酒税以后,本港以酒佐膳的文化大为普及,每年美酒佳肴节其门如市。此外,愈来愈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年轻一辈,亦沾染了以酒会友的社交文化,中环湾仔一带的饮酒场所,成为不少这类专业才俊的「蒲点」。
卫生署署长陈汉仪曾经表示关注本港饮酒人士比率大增,指出饮酒是导致二百多种疾病(包括肝病、癌症和中风)和损伤的成因。世界卫生组织辖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酒精为第一类致癌物。
这只是纯粹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分析酒精的遗害,尚未包括酒后乱性可能对个人心灵、家庭以致事业上的损害,不止害己,而且害人。酒后驾驶和酒后失身是常见的事例。
由于饮酒交际、饮酒佐膳的文化已在社会根深柢固,要社会全面戒酒,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至少要社会多了解饮酒所含的健康风险和社会代价,让大家提高警惕而知所节制。
避免陷酒惑 从小要教育
酒精、毒品和香烟都能够使人上瘾,本港社会对毒品、香烟的遗害,警惕性较高。市民自幼已经在学校接触到禁毒抗烟的讯息,甚至由下一代影响到上一代,不少孕妇为免影响胎儿而戒烟,也有男士经不起子女的要求而戒烟,每个烟包甚至规定要印上致癌警告。大家亦知道吸毒犯法,藏毒贩毒例必遭法庭重判,部分中学又推行验毒措施。
社会对酗酒问题则重视不足,不少人觉得餐酒不像烈酒易醉,放下了戒心,烈酒浅尝即止,餐酒却一杯接一杯,最后还是醉倒收场。学校亦很少述及酒精遗害,不像一些禁毒反烟教材内容令人「触目惊心」。在酗酒年轻化的趋势下,本港应该加强教育,令市民自幼对饮酒风险有清晰的认识。
由于社会对酒精遗害的意识不强,对一些旨在保障青少年免陷酒惑的法例和措施,也就不那么严谨执行,对青少年买酒监控不严,部分青少年更误以饮酒为成熟的象征,当局须在教育宣传和法例监控方面双管齐下,扭转酗酒年轻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