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2月6日发表题为“港须展魄力 辟更多新市镇”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东涌新市镇扩展填海工程正式动工,首批住宅可望五年后入伙,整个扩展计划十二年后共可以提供四万九千个单位供十四万人入住。这是十五年来第一个填海造地的新市镇计划,本港应该重拾上世纪下半叶的动力,辟建更多新市镇,以应付人口膨胀和各类经济活动及社会服务需求。
近年楼价愈升愈高,市民的居住和置业困难愈来愈大,工商百业成本愈来愈重。政府要增辟土地,却面对愈来愈多的障碍,除了供应不足,还要应付不同保育诉求的政治压力。
以往政府以开山填海作为增辟土地的主要来源,在发展农地方面遇到的阻碍亦较低,发展了荃湾、沙田、将军澳,以至天水围等多个新市镇,人口集中地由港九扩及新界多处。不过,今天不少觅地构思只闻楼梯响,财政司长陈茂波昨日主持东涌填海动工时,就指出这是继二○○三年将军澳及东涌最后一期发展后,第一个填海造地的新市镇计划。
东涌填海 完成前人计划
这轮东涌填海得排除万难动工,原因是公屋轮候时间过长,要增辟土地兴建公屋已是社会共识,凌驾了保育人士的顾虑。东涌扩展填海工程,将提供二万四千个公营房屋单位,政府又缩小了填海规模,以及采用较昂贵而污染海面程度较低的填海方法,尽量平衡发展与保育的诉求。
实际上,香港回归前要在大屿山兴建新机场,已经有意在东涌填海,发展成可以容纳三十二万人的新市镇,可是,其后遇上亚洲金融风暴楼市急挫,有楼无人买,东涌新市镇发展到一半,在二○○三年就搁住了,现在只是重新继续前人未竟之志。
当局发展新市镇,是希望提供居住和就业完善配套,东涌新市镇发展叹慢板,令新机场今天缺乏大量后勤人手,日后第三条跑道启用,人手需求更殷,要靠增加人口,以及缩短元朗屯门一带居民往返机场的时间,来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共享好处 克服政治阻力
由于社会保育意识增强,今天要填海造地,阻力甚大,政府最近公布的五处维港以外填海计划地点,都远远不及新市镇规模。即使把农地和棕地改划作商住等发展用途,包括新界东北和洪水桥,都只名为“新发展区”。规模要能够与新市镇媲美的,只有两项长远的发展大计,包括填出一个人工岛来做东大屿都会,以及在坪輋以东五处地点合成新界北新市镇,能否落实都未知晓。
这两大策略增长区,各有不同的争议,人工岛成本高且海洋保育争议大,新界北新市镇包括边境解禁地区释放出来的土地,配合毗邻河套科学园的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以及文锦渡物流走廊,除了环境保育和收地问题,还涉及与内地进一步融合的政治争议。
不过,要解决港人居住和经济发展需求,本港确实需要发展更多新市镇,要克服保育、利益和政治团体的阻力,适度照顾保育外,尽量让受影响居民和农户可以分享发展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