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2月22日发表题为“以病人为先 铁腕卫医德”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玛丽医院换肝病人剖开肚腹空等三小时继续手术事件,其间离场的监督医生吴国际,不获香港大学医学院续聘兼职,随而失去在公立医院服务病人的职位。港大作出这样严厉的处分,显示宁愿壮士断臂,也不容这类疏忽病人利益的事件发生。
私人执业的吴国际以换肝手术高超驰名,兼职任港大医学院肝胆胰外科临牀副教授,并以此身分兼任玛丽外科荣誉顾问医生。事件中他早已为一位私家病人预约在养和医院做手术,在接到医管局的候命编更安排时,明知撞期仍心存侥幸,没有要求调更,结果偏偏有人在这段时间死亡捐肝,而接受肝脏移植的病人情况又比较复杂,需要他在场监督手术,结果他穿梭养和及玛丽,玛丽病人敞开肚腹三小时等他回来,幸而手术结果成功,病人康复出院。
玛丽医院调查后,认为吴国际的做法不可接受,整个过程不是对病人最好的安排,到昨日港大医学院公布不再续约的处分,他失去港大教席,同时失去在公院诊治病人的职位。
处分代价大 宁壮士断臂
这是一个对各方都痛苦的决定,现时全港只有他和师傅卢宠茂有十年以上的换肝手术经验,业界咸称他做手术“手势好”。今次的处分,港大失去一个卓越的教师,医院管理局失去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对医学院学生和公院病人都是令人惋惜的损失。医管局日后会否透过其他途径聘用他做兼职,有待将来决定。
对吴国际而言,他以后可以放全副精神在私人执业,业内甚至有人说今次处分是“逼他搵真银”;可是,对一位注重声誉又希望透过教学和公众服务反馈社会的人,这难免是人生中的重大污点。
港大不惜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处分吴国际,除了回应公众期望之外,更重要是确立“放病人在首位”的行医第一守则。
时刻警惕 保医者父母心
玛丽的调查指出,事件中病人延长开腹麻醉状态,与供移植的缺血肝脏一起干等三小时,大大增加了手术风险。如果吴国际以病人作为首要考虑,就不会心存侥幸离开手术室,令病人不必要地卧在手术牀上等候。
本港医生在社会备受尊重,不是因为他们收入高,而是秉持医术和医德并重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的医生训练,除了医术知识,还强调行事要以病人为先,有德高望重的教授就时刻教导学生,医生“没有放工时间”,病人有事就要随传随到。
正是这个重视医德、以病人为先的传统,赢得海内外对本港医疗体系的信任和称誉。病人不用担心像在内地医院求诊,往往被安排做不必要的检查和手术,花大量冤枉钱,医生则毋须担心因为吸尽病人家属血汗钱,又医不好病而遭家属寻仇,酿成血案。
今次港大铁腕处分吴国际,显示其绝不容忍医生松懈照顾病人利益,为医者时刻以此为警惕,将有助赢得病人的信任,并且减少医疗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