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2月26日发表题为“为建屋毁百年高球场 会酿大错”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有关新界北部未来如何发展,当局最近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当中涉及备受议论的粉岭高尔夫球场,报告就是否利用球场土地建屋列出不同可能性,同时指出球场内有大量古树与名木,而减少球场面积也会令香港失去举办国际赛的机会。香港建屋土地虽然难求,但上述两因素的确须认真考虑,公众对这个百年高球场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要有客观合理的评估,才可作出最有利香港的取舍。
对于粉岭高球场应否建屋,一些赞成人士简单地将球场形容为富人后花园,把讨论套入民粹二分法,而少提他们经常挂在口边的保育论及支持体育论,其双重标准显而易见,却扭曲了对问题的客观讨论,把公众引导到情绪化方向。
“历史氛围”要整体保留
粉岭高球场建于一九一一年,经过多年建设经营,广植树木花草,扩大球场范围,终有今日的规模。不要说场内的历史建筑(如列为历史三级建筑物的半月亭),整个球场本身就是极具历史价值的“古迹”,与现存所有百年建筑一样,都应该保留。保育人士经常说要保育“整个历史氛围”,当年政府考虑改建下亚厘毕道旧政府总部时,他们就大力反对,认为全个区都要完整保留,任何局部改动,都会破坏整体历史价值。如果保育人士对粉岭高球场也有这看法,就应该反对将之“切割”来建屋。
香港的历史建筑愈来愈少,珍惜仍存的古迹,已成为公众共识,所以中环街市虽然残破,大家仍尽最大努力保留,中区警署与美利大厦也在悉心保育下“复活”,并获得市民掌声。为何一些人对保养良好的百年球场,却去之而后快?究竟他们是顺民意还是逆民意?公众不难判断。
市民和环保团体近年对自然保育极之关心,市区一棵大树被砍,都会招来怒吼,一些发展项目也为了保留大树,花费千万安置。粉岭高球场内约有三万棵树木,当中有八十棵可列为古树名木,大多已逾百岁,另外还有至少八十多棵受保护品种树木,加上多种生长于林木内的禽鸟昆虫,整个高球场本身就是一个生态价值极高的“树木保育区”。如果市民与保育团体认为“一棵树也不能倒”,没理由不反对为建房屋将高球场大批古树砍掉。
国际地位与场地分不开
讨论粉岭高球场的去留,还要衡量其现实价值。香港只是弹丸之地,也非盛产高球明星的地区, 但因粉岭高球场的设施、规模与历史地位,成为了主办高手云集国际赛的场地。这独特条件,造就了香港在国际高球赛的地位,如果我们自己把条件废掉,盛事只会眼白白流走。此外, 香港近年开始涌现一批年轻高球选手,并在国际扬威,粉岭高球场也起着重要作用。
田径界为保护湾仔运动场大声疾呼,结果场地得以保留,社会也应以同样态度看待粉岭高球场在高球运动发展的角色。
觅地建屋有多种方法,虽然不容易,但社会在选择时,应先作理性评估,想得透彻一些。粉岭高球场的价值,不能以建多少房屋来衡量,若贸然决定,将酿历史大错,永难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