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4月3日发表题为“增医科生 先要争夺教研人才”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劏房,不止存在于各区旧楼和共享办公室,还存在于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实验室,此中所反映的硬件不足,成为吸引及挽留一流专才提升本港医学教研质素的障碍。在政府愿意拨款三千亿元予医院管理局,推行新的十年发展计划之际,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提出,增加培训医生,还需要吸引优质师资和增加教研设施等软硬件配合,不是「多个人多双筷」。
当局过去的医疗人手规划落后于医疗需求发展,未能够准确判断人口老化及吸引境外人士来港就医的需求增长,导致今天医生供应不足,私家医院要高薪从公立医院挖角,而最沉重的工作压力,就落在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身上,急症病房要加床,新症排期要长等。
现在政府在《财政预算案》公布愿意向医管局大增拨款,涉及增加的人手,就要有相应的培训名额来应付,解决医护人手不足首先要有足够的教学人手。两所设有医学院的大学,现时无论硬件空间和师资人手都有限,中大表示正筹建两座科研教学大楼。
重要竞争对手新加坡
正如公院有了病床硬件还需要有医护人手软件才能够投入服务,两大医学院要扩大招生,需要同时扩充硬件和吸引一流教研人才进驻。这个人才库是全球性的,同时受到全球争夺,本港在区内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锐意发展医学科研的新加坡。
这些人才考虑是否来港或留港发展,除了生活环境等条件外,主要还是看教学和研究环境。
现时两大医学院不愁收不到好学生,一些科研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更足以改变全球对癌症等病的诊治模式,而理工大学则在医疗器材方面的研发精益求精。有份评选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港设立首个海外分支,本港的医学科研人才供应,是其中一个考虑。
科研硬件须急起直追
科研环境除了看人才还要看设施。陈家亮曾举一个有意加盟中大医学院的英国显赫教授为例,他因为中大无法满足他提出一个五千方呎实验室和两台磁力共振作为脑神经研究及教学的要求,而转投邻近国家。
本港地方有限,五千方呎的实验室确不容易提供,但是看看中大现时用作脑神经研究的实验室,六人团队要与其他团队分享实验室,劏出一块六十至八十方呎的地方专用,还要用黑布包围一个角落来进行不容曝光的实验,连一间黑房都没有,对比也实在太大。
要提升本港的医疗水平,避免不进则退,本港需要在全球人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发展成区内医疗精英荟萃之地。这需要提供优质教研设施,吸引一流的教研人员和学生,培育出一流的医生,以能代代相传地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