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4月10日发表题为“大桥防波堤还要防政治波浪”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港珠澳大桥内地水域桥隧接驳位的两个人工岛,出现防波堤“被冲散”疑云,劳动本港路政署长亲赴现场了解后向公众释疑。事件反映部分港人对过往内地工程质素的疑虑,并且容易转化成为政治炒作。
对于这条全球最长的桥隧合一建设,港人相当关注其安全,原因是过去发生过港方人工岛两度“飘移”,廉政公署又查出港方承包大桥石屎检验的公司,疑有人对样本进行调包,幸而当局在施工阶段成功补救。
大桥工程包括四个人工岛,在珠海澳门共享口岸人工岛和香港口岸人工岛之间,有两个人工岛处于海面大桥与海底隧道的连接处,相片所见,这两个人工岛的防波堤,在桥隧接合位那边都出现状似散乱的扭工字块,因而引起轻易被海浪冲散的疑云。
路桥技术 华居世界前列
按最坏的情况推算,如果大桥的防波设计“不堪一击”,导致移位,或者海浪涌入淹浸隧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个风险的两大因素,一是设计问题,二是施工质素问题。
对内地工程仍停留于过往不佳印象的人,未必留意到近年内地积极发展基建,高铁和公路兴建速度飞快,路桥技术已达世界前列,对于像港珠澳大桥级数的工程,设计和监管都非常严谨。港澳和内地对工程要求有不同标准,本港路政署长钟锦华即指出,三方同意在大桥工程采取最严格的标准。
一些人把大桥相片与设计图比较,指防波堤不及设计图整齐,连港人买楼都知道“设计图片”有美化因素,作不得准,这样比较毫无意义。真正要比较的是施工图,当中涉及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而港府官员实地视察比较后,证实工程并无偏离设计。
又有本地工程师质疑每块扭工字块太轻,不及万宜水库防波堤所用的三分一。不过,万宜水库下没有隧道,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就指出,扭工字块的安放要顾及隧道的安全。
立意从不埋口 何来冲散
至于施工质素是否恶劣至防波堤“一冲就散”,如果比较工程不同时期的相片,出现所谓问题的一边,从来未试过“埋口”,又何来“冲散”之理?管理局则指出就算去年超强台风“天鸽”都没有吹散防波堤,而状似散漫的分布,是设计使然,“随机安放”更加安全。
“随机”不等如“随意”,就如本港流行的民意调查“随机”抽取样本,经过一定的计算,不是乱取乱放一通,整个防波设计安排经得起三百年一遇的风浪。
对普通市民来说,防波堤一角出现类似散乱的情况,心生疑虑是正常反应,尤其是大桥建设的促进内地与本港融合功能,这些疑虑若不获澄清,容易成为政治炒作的本钱,当局除了用科普入门式的深入浅出言词,针对一些专家提出的批评逐点释义,要是能够找到外国人工岛的类似图片比较,就可以起到更佳澄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