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通识科副作用 应作检讨
2018-05-03 20:30:51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星岛日报》5月3日发表题为“正视通识科副作用 应作检讨”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本报独家报道指,教育局将研究通识科变革,包括是否必修必考、是否改变该科文凭试评级至只分及格与不及格,广受教育界关注。社会讨论基础,应是通识科推行六年来的实践经验,能否达到开设该科的原意,以及有没有产生当初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通识科的原意,是想拓阔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多了解社会时事,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独立分析,以及融会贯通各科学识的能力,避免学生钻进象牙塔做书呆子。要达到这样效果,教师本身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如何在课堂内外培养理性讨论,就非常重要。
到考试评核层面,评卷员能否以客观专业的角度,避免因个人见解和喜好等主观因素影响评卷,亦非常重要。
政治撕裂 客观评卷添难
考试及评核局清楚列明评核准则,实施几年之后,学校对于文凭试出题和评核方式。不过,部分教育界人士,仍然对于通识评分有顾虑,尤其是涉及政治的议题,评卷员各自带有不同的倾向,虽然考评局的准则要求评卷员不受自己立场左右,实行起来始终不容易做到客观。
有教育学者形容,在政治撕裂和意识形态各走极端的社会环境,不但考生作答和老师评卷不易保持客观,出题亦有难度,过去就有部分考题引起社会争议。
在这种政治争议气氛强烈的环境下,不止考核有困难,教学亦不容易。尤其是现时网上信息纷杂,不止立场纷陈,且侃侃而谈,所基于的事实假设真假难辨,态度又往往流于情绪化,学生受感染容易,培养客观思考反而困难,甚至可能把这种讨论气氛带入校园,要教师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拨乱反正”,要是部分教师本身都有政治倾向,就更难达到通识教育原先希望达到的目标。
除了通识科本身教学和考核方面的挑战,一些涉及其他科目的副作用亦浮现,有大学校长就曾经批评,现时入读本科的学生根基较弱,尤以理科为然,原因是通识作为文凭试必考科,占用了中学不少教学资源和时间,结果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弃收一些副科,但是这些科目对衔接大学选修科目作用很大。
占用资源 影响大学衔接
这种现象令部分学者认为,要是能够减轻通识科在公开试的比重,学生可以有多点时间选修其他科目,为衔接日后升读大学的选科打好基础。
实际上,部分大学近年计算录取入学成绩的方法,已经减轻通识科所占的比重,例如以最佳五科成绩计分,不再硬性规定包括通识,通识科只要及格即可。
通识科推行六年,有其正面作用,但是副作用也不可忽视,有人甚至认为要取消这科,不过,还有很多选择,例如保持必修而非必考,或者保持必考而成绩只分及格与否,而不像其他科目般分七级,都是值得探讨的方案,关键在于要设法达到通识科的“初心”,以及减少所引起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