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网消息:《星岛日报》5月12日发表题为“经济转晴 “无楼”怨气难消”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当局公布今年首季经济增长超预期,同时一般公屋申请的平均轮候年期,却进一步拖长,形成两股极不对称的走势,反映富者愈富的社会形态,经济增长并未能够协助普罗市民更容易置业安居。
政府估计今年本港经济增长可达百分之三至四,统计处公布的最新一季增长数字,竟然高达百分之四点七,若非有中美贸易战及美国加息等阴霾,全年增长大有机会超过预期。
首季经济各范畴基本上全面向好,环球经济普遍良好,加快了外需,营商气氛正面加上失业率二十年新低,则加强了内需,当中私人消费开支季内更急增百分之八点六。
本港经济在二○一六年增长百分之二点一,到去年全面转强,增长了百分之三点八。这个趋势,同时反映在政府税收迭创新高,税务局一再低估预期税收。
税务局本月初公布刚过去财政年度的税收临时数字,去到三千二百八十六亿元的破纪录水平,按年增幅达一成三,印花税、薪俸税、物业税、博彩税和个人入息课税,皆创历年新高。
无产一族难享升值好处
当中增幅最骄人的是印花税,大增逾五成至九百五十二亿元,超出估算逾倍,反映楼宇交易金额大增,不但楼市,股市亦甚为畅旺。市民消费意欲强劲,除了因为就业情况良好,另一个原因就是资产市场向好所造就的财富效应。
薪俸税收增加,反映企业生意好,劳工市场又紧张,企业要加薪挖角或留人。税局即指出年薪至少六十万的人增加了百分之七,占全体纳税人接近四分一,而年薪最多不足二十万者则大跌两成,显示打工仔上上下下都有人工加。
不过,本港的“打工皇帝”和低薪一族收入向来差距极大,本港逾七成薪俸税款是由仅百分之八的高薪一族邀交。实际上,大部分中产和基层,加薪幅度都远追不上楼价和租金升幅。当有楼有股人士因为股楼皆升而疏爽消费之际,一些没有资产,又非从事收入上升行业的人,以及很多出道不久的青年,就难以感觉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反而抱怨楼贵租又贵。
须探究纾社会怨气良方
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楼价和租金指数一再升破纪录。楼价和租金高企,令没有分配到公屋的基层市民,租住面积愈来愈小,就算是中产人士,不少要靠父母资助才有能力缴付首期买楼,导致劏房和纳米盘愈来愈盛行,亦把更多人推进公屋轮候队伍。
根据当局昨日发表的数字,首季末累积了一万五千多宗一般公屋申请,平均轮候时间是五点一年,比去年底的四点七年又延长了,距离“三年上楼”的目标愈来愈远。这还未计及接近十二万宗非长者的单身人士申请。
经济增长强劲,制造大量就业机会,市民对于丢失工作的忧虑大减,而低薪交税人的减少亦反映了他们收入增加,应可带来生活的少少改善,但是楼价飞涨,与他们的收入脱节程度愈来愈严重,导致他们更难拥有资产,享受不到资产升值的好处。有资产一族与无资产一族的财富差距不断扩阔。
无楼一族不大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反而觉得自己置业愈来愈难,居住环境愈来愈窄,轮候公屋愈来愈久,因而社会上的怨气并没有随着经济向好而显著消减,这需要当局探求更好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