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网消息:《星岛日报》5月30日发表题为“正视水源珍贵 做好海水化淡”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港人忍受着历来最长的酷热五月天,年初至今雨量之少,更居于历年第二。虽然有东江水打救,市民不至要受制水之苦,但是大家仍须重视善用水源。
昨日是天文台连续第十三天发出气温超过三十三度的酷热天气警告,市区高温达三十五点三度,创下历年五月之最,大埔更高达三十八点一度,预计酷热天气还会持续几天,到周末下雨,温度才会稍降。
今年至本周一,天文台录得累积雨量仅一百七十多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低七成。不止本港,广东这阵子也是闷热欠雨,当地气象台解释,是今年汛期比平时迟一个月,预计七月至九月时会雨量偏多,反而要及早提防洪灾。
本港水塘存水量只得六成,下城门水塘更接近“干塘”,有幸得到东江水灌注,水塘始终干极有限,不必制水。
应付港需求 宁制东莞水
当年政府引进东江水,是因为经历过一九六三年的历来最干旱春夏,六月大热天时,每隔四天才供水四小时,不少楼宇水压不足,楼下开足水喉储水,楼上就要叫“楼下闩水喉”,港产胶桶被抢购一空,因为家家户户要用来储水,街车水喉前有长长人龙,公共泳池全部关闭,以节省用水,宗教团体则纷纷举行祈雨仪式。
当年港人以“狮子山下精神”度过了水荒,今天如果这样制水,必爆发社会政治危机。事后政府为了避免制水重演,除了向广东购买东江水,还兴建了船湾淡水湖和万宜水库,又在屯门兴建了海水化淡厂,后来因为东江供水稳定,海水化淡成本又极高,结果化淡厂断断续续用过十年就拆掉。
可是,随着珠三角经济飞跃发展,耗水量持续增加,十三年前,广东经历四十年来最严重干旱,与香港同饮东江水的世界工厂东莞都要制水,香港全因受惠于供水协议,供水量保持稳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经济活动将持续扩张,用水需求续增,势必加剧本港与珠三角城市角逐东江有限水源。
自行产水 减东江水角逐
此外,为保供港东江水源不受下游污染,本港要内地兴建密封管道连接中游,亦大为提高东江水成本。现时供港东江水每立方米价钱约六元,而且以“统包总额”的方式确定供水量,不会因为干旱而减少供应,导致在多雨年度有大量供水浪费。
科技进步降低海水化淡成本,本港在将军澳再建化淡厂,预计四年后启用,虽然成本仍然比东江水高,而且供应量最多占社会用水量一成,但是可以减少对东江水的倚赖,以及避免与内地城镇“抢水”的摩擦。
食水是珍贵资源,联合国估计,十二年后地球上有四成七人会生活在严重缺水的地区。港人庆幸不愁水源之余,宜居安思危,珍惜用水,并且自行“生产”淡水,为日后天然水源供应紧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