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网消息: 《星岛日报》6月17日发表题为“新世代父亲 更‘乐’也更‘苦’”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这个父亲节,政府向准爸爸报喜,侍产假由三天增加到五天,有关修订条例的草案星期三将提交立法会首读。要让为人父者有多些时间陪伴妻儿,除了几天侍产假,更长期的安排是实行“对家庭友善”的工作时间制度。
劳资双方近年为了强积金对冲、标准工时等复杂问题,僵持多时,简单到连逐步把劳工假期与公众假期看齐,都谈不拢。现在侍产假方面达成共识,劳资双方各让一步,终于达成打工仔增加福利,而中小企老板负担又不太吃力的安排。
华人传统,太太坐月子,身体虚弱,又要喂奶,睡眠难理想,很多家务都需要别人代劳,就算聘有外佣或月嫂,或者有老人家帮忙,丈夫如果能够多点时间陪伴在侧,可以产生很大的支持力量,并且加深与初生子女的感情交流。这份“小礼物”可说顺应了新世代父亲心态的转变。
陪伴子女成长角色不能缺席
今天年轻父亲的角色,与老一辈大不相同。当年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很多时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把全盘心思和劳力放在赚钱养家,在“狮子山下”的年代,不少父亲要工作相当长时间,经常加班,工时短的就设法找兼职帮补,留在家中的时间很短,亲子机会甚少,与子女关系多数较为疏离。
当年大家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家中大小事情主要由母亲打点,从家庭教育、接送上学、督促功课、照顾饮食,到讲故事哄睡觉,几乎全由母亲一手包办,亲子感情交流较多。所以到今天,不少子女庆祝母亲节都比父亲节热情。
不过,新世代的父亲对亲子观念有很大改变,与子女更加亲近,更多爱的直接互动,并对子女成长担当较积极的角色。除了初为人父的一刻,喂奶换片样样皆能,不让母亲专美,他们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亦往往与母亲一样投入,老一辈参加子女学校活动,通常只见母亲,今天则往往见到父亲的身影,无论是为子女安排入读学校,还是在家中督促子女功课,有的父亲比母亲还要紧张。
养儿育女经济压力甚于当年
角色改变的同时,新世代父亲“养儿”的经济负担,却比上一代父亲更重。今天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教育开支,远比老一辈为多,以前交了学费和杂费,已经完成任务,今天很多父母要花钱送子女去补习社、兴趣班,课外活动开支亦比以前大,包括愈去愈远的游学团,如果子女读直资或私立学校,花费更大,还未计算储钱供他们日后放洋留学所需。
今天的父亲希望花更多时间在子女身上,而不是纯粹担任家中的赚钱机器。矛盾的是,他们的赚钱压力却比当年为大,单是供楼,已经占去不少收入,还未计其他方面提升生活质素带来的额外花费,而且港人平均寿命延长,多了家庭要照顾老人家,无论聘请佣人,或者送老人家入住院舍,都要一笔开支。
经济压力大了,要更加努力工作赚钱,而且工余要进修增值,就算不博取升职加薪,都要确保自己不会落伍被淘汰。对众多新世代父亲来说,侍产假固然是受欢迎的小礼物,政府与僱主都应为他们设想,尽可能缩短工时,或者增加工时弹性,让他们多些陪伴子女,才是大礼物,有待政府和老板朝这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