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管街头表演 添色彩而非滋扰
2018-07-29 19:12:0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星岛日报》7月29日发表题为“规管街头表演 添色彩而非滋扰”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今晚是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专用区的最后街头表演夜,不过,已经有表演者不待今晚的“告别演出”,移师到尖沙嘴等地方再起炉灶。要是当局继续放任自如,让导致今次所谓“杀街”的种种滋扰因素维持下去,只会令问题四处转移,“杀街”争论将永无休止。
当局于十八年前在这里设立九龙第一个行人专用区,原因是当年弥敦道一带人流车流皆多,尤其是行人道挤逼到不少市民步出马路,在西洋菜南街设立行人专用区,有助疏导弥敦道人流,兼带旺横街商铺,而专区内的街头表演,亦为市民提供免费娱乐,连同附近的波鞋街、女人街、金鱼街,成为大众化的消闲热点,和充满本土特色的旅游景点。
行人专区带旺了整个社区,又减少了人车争路的危险和不便,改善了区内的空气质素。为甚么一个对旺角社区以至全港都有裨益的措施,到后来会导致沿街居民、商户和不少行人忍无可忍,民怨沸腾到区议会要徇众要求,议决取消这个安排呢?
声大扰民 忍无可忍
主要原因是专区内的街头表演者,在“无王管”的状态下逐渐变质,造成严重的噪音滋扰,也令街道环境过于繁杂,一些表演者更是“声大夹恶”,冲突频生。这类主要以音响器材声量“取胜”的活动,有的为求自我陶醉不管唱得好听还是难听,有的是以“斗大声”来逼离其他表演者以抢占地盘,有的更可能有恶势力撑腰,原因是街头表演打赏不俗,有人一天可以赚到数千元,再加上有人非法摆卖,形成龙蛇混杂之局。
专区内最早的街头表演者,懂得自律和尊重别人的空间,不必怎样规管,政府规管还可能会被批评为干预表达自由,但是长期放任逐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产生严重的滋扰问题,不止影响沿街居民正常起居和健康,连一些本来循规蹈矩的表演者亦慨叹良辰美景不再,要去其他地方择木而栖。
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四年前区议会已经因应投诉,把专区时间缩短至星期六、日和公众假期,但是噪音没有改善,当局终于决定下星期六全面还原,取消专区。这一、两天,专区举行最后派对,难免出现一些表演者和熟客依依不舍的场面。专区消失,虽然有点可惜,但这是一些滥用人士咎由自取,累人累己。支持专区的人士形容这是“杀街”,实际上是“还街”于居民和合理使用的人士。
移师他区 问题未解
令人忧虑的是,部分表演者失去旺角地盘后,转去侵占其他地方。近日尖沙嘴天星码头海旁和柯士甸站一带,明显多了人士进行街头表演。有区议员最近一个月内接获差不多十宗噪音滋扰投诉个案,是以前的好几倍。区议员怀疑新来的表演者部分源自旺角街头,担心新旧表演者聚集会出现摩擦。
外国不少城市也有行人专区和街头表演,上海等内地城市一样有,这些地方不像旺角般恍如进入无政府状态,而是透过合理的规划,订出表演时间、音量和距离限制,甚至要表演者申请牌照,或者有机构来评定表现者的水平,以确保有良好的秩序、有利表演者的环境、质素,和不会产生滋扰。
这些地方的规管方式,很值得参考借鉴,港府须在不造成噪音和有序地表演间取得平衡,既保留了本土的特色,也照顾到街头艺人的权利,让这种大众消闲的健康活动导入正轨,不致“神憎鬼厌”,继续为市民和游客增添生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