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尽早填海 免愈住愈贵愈逼

2018-08-10 06:16:1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星岛日报》8月9日发表题为“尽早填海 免愈住愈贵愈逼”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多个环保团体昨日向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表达反对填海辟地的立场。早一天,团结香港基金发表了“强化东大屿都会”方案,所建议的中部水域填海面积,比政府构思的还要大一倍,内容包括环保专家对生态影响的评估,认为可以接受和作出补救。没有大规模填海,单靠东拼西凑增加土地供应,难以根治本港居住问题,满足大众对纾缓楼价和租金的期望。

  填海影响海洋生态,众所周知,理想环境下最好不填。可是,现实情况是本港饱受土地不足所困扰,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指数,反映私人住宅售价连升二十七个月,是本港历来最长升浪,而且升势凌厉,单是今年上半年已经急涨逾一成,而反映真正居住需求的租金指数,亦迭创新高,今年六月底比去年同期升近百分之六,普罗阶层居住的中小型单位升幅最大。

  楼价贵了,居住质素却下降,由于觅地困难,不少地区提高发展密度,纳米楼应运而生,以每平方公里已发展土地人数计算的人口密度,香港竟然跑赢了印度孟买,是伦敦和新加坡的双倍有多,连带而来的是种种交通、污染等问题。

零散辟地 仅不停追落后

  环保团体属意的其他开拓土地途径,指称有一千八百公顷可供发展,实际上地点和业权分散,各类收地和安置成本不菲,而且有种种限制,难以地尽其用。这些小修小补的方案,虽然中短期可稍济燃眉之急,但只是不断“追落后”,“追到气咳”都不能应付不断增长的住屋需求。

  要解决住屋问题,社会需要有超前意识,填海需时超过十年,但是能够创造大片土地,如果按照团结香港基金建议的二千二百公顷规模,足足有半个九龙,而且规划自由度高,政府有了大片土地储备,就可以因应当时的楼市状况和土地需求,调节卖地步伐,并且扩大人均居住面积,降低市区密度,以及应付工商业发展和社区设施需要。

  环团还举出其他反对填海造地的理由,有环保人士形容是把大量人放在“孤岛”,政府提出的东大屿都会,包括用两条铁路分别连接人工岛至新界西和港岛西,到时由人工岛来往港岛,比由新界北部更快捷方便。

投资成本虽昂 效益庞大

  环团用上的另一个形容词是“基建债”,如此大规规的工程,至少要花上四、五千亿元,数目惊人。但是,本港从未听闻过政府填海“蚀本”,就算今天为了减少污染而采用较昂贵的填海技术,按照团结香港基金的估计,每平方呎造地成本与征收新界农地相若,连同交通基建和社区建设等成本,估计每平方呎约三千一百元,政府日后有卖地收入弥补,尚未计算其他社会经济效益,值得投资。

  本港只靠在原有土地上愈住愈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正因填海需时,更须与一些中短期土地供应方案同时启动,不能等待中短期供应枯竭才起步。可惜政府提出的东大屿都会方案,连拨款进行前期研究工程,都未能通过立法会财务委员会一关,市民只能眼巴巴看着楼价升完又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