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楼供应势减 须大增居屋解渴
2018-12-19 02:07:11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星岛日报》12月18日发表题为“私楼供应势减 须大增居屋解渴”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据本报报道,政府日内将公布新一轮检讨后的《长远房屋策略》,正式将未来十年的公私营房屋供应比例,由六比四改为七比三,估计会令未来私楼供应骤减,市场甚为关注这对楼价的影响。
当局以长策的十年住屋需求预测,作为规划私楼土地和公屋供应的基础,每年都检讨一次,按照最新需求预测作出调整。
按照现时预计的平均每年一万八千个私楼单位计算,如果私楼供应量维持不减,当局要达到新的公私营房屋供应比例,日后包括居屋等公营房屋平均每年供应量,就要增加到四万二千个单位。整体供应目标,由原定平均每年四万六千个,暴增至六万个。
不过,记录显示,当局开始制订长策以来,公屋供应量一直未能达到年供二万八千个的目标,单是本财政年度计就短缺四千三百个。要一下子增加到每年四万二千个单位,无异天方夜谭。
饼不够大捉襟见肘
换言之,由于土地不足,要达到公私营房屋供应七三比,两者在数量上势必此消彼长,私楼供应量不可能维持不变,必须减少,只差在减幅大小而已。
私楼供应的减幅,视乎政府在土地供应方面,能够把“饼”扩大多少。如果土地供应不作额外增加,在新比例下,每年土地供应可建的私楼单位数目,平均要减到一万三千八百个,大削四千二百个,减幅约两成三。
尤其是部分私楼土地将改划来兴建首置盘,让入息超过申请居屋上限而又有置业困难者,以折扣价申请认购,享有的折扣率比居屋为小。当局现时的做法是把部分原先预留作私楼的土地,拨出来用作首置盘;如果首置盘纳入私楼配额,则完全没有官方资助成分、不设资产上限可买的“真正”私楼,供应就更加少。
提防楼价藉机反弹
当局为了缩短公屋轮候长龙,以及应付市民对居屋的庞大需求,大增公营房屋比例,副作用就是私楼减少,可能造就“物以罕为贵”的市场心理预期,私楼价格便难以下调。要是楼价高企,租金又水涨船高,就会形成更多市民要倚赖居屋“上车”和轮候公屋,打乱政府算盘。
尤其是美国联邦储备局日内宣布议息决定,可能放软口气,明年息口慢加或停加。两个消息放在一起,势将减轻楼市调整的压力。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曾经说过,楼市这三个月的跌幅,抵消不了今年以来的增幅。当局要避免长策新目标成为推动楼市回升的力量,就要向市场表明会大增绿置居、居屋和首置盘等供应,纾解中小型单位的供应紧张局面,减轻市场对“纳米楼”的需求压力。
同时,当局要向市民展示有能力在土地供应方面“做大个饼”,这块饼愈大,私楼供应量的减幅就愈小,避免出现大减逾两成的局面,可望减轻刺激楼价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