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环联欠监管 漏洞须修补

2019-01-08 22:40:30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星岛日报》1月8日发表题为“环联欠监管 漏洞须修补”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掌握五百多万港人信贷记录环联信息,被发现保安存有漏洞,个人信贷资料可轻易遭查阅,匆匆着手加强资料保障,待确定妥善解决安全问题,才恢复网上查询服务,并于昨日道歉。事件引发一些拥有大量个人敏感资料平台的监管问题,有关公司及当局须提出解决办法,以保障市民的私隐。

环联为本港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料查询服务,这个信贷数据库,可以让银行对借贷申请人在全港各金融机构的欠债状况一目了然,确定是否优质客户,按照赖帐风险来计算利息。对借贷记录良好的市民,有机会获享较低的贷款利息,市民亦可直接向环联查询有关自己的记录,确保准确。

事发前,环联有提供网上查询服务方便市民,为免“闲杂人等”滥用机制探查他人财务私隐,网页要求查询者答对几条个人问题才能登入,等如要市民打开几个锁才能够入门。问题出在这些门锁设计粗糙,甚易开锁,可以轻易“登堂入室”。

黑市资料交易猖獗

环联负责人昨日归咎于有人故意冒认他人身分探取资料,但这不足以推卸自己门锁不严、没有保障好托管资料的责任。要是取得资料者是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更有机会令当事人蒙受金钱损失。

不少市民都收过一些来历不明的电话,致电者藉介绍低息贷款等理由,套取市民一些个人资料。在大数据商机无限的年代,这些资料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大家可以轻易在网上看到兜售资料的活动。

除了非法转售资料图利,不法之徒还可以利用套取得来的资料,冒充当事人来进行诈骗,例如申请信用卡和贷款等,当事人要到银行向自己追收欠款,才发觉自己资料被人盗用。无论有没有金钱损失,单是与银行交涉和澄清,已麻烦透顶。

检视“门锁”是否及格

因此,对这类保管大量市民敏感资料的平台,监管须非常严格。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正就环联事件进行调查,这属于事发后才跟进,在事前防范方面,例如检视其设定的“门锁”是否及格,监管权力就处于灰色地带。由于政府不视这类信贷资料服务公司为金融机构,因此金管局并不直接规管,这令环联处于“三不管”地带,以至保安漏洞未能及早发现。

现时环联在港经营的是独市生意,金管局正考虑是否增发牌照。增发牌照须诱发良性竞争,就更加需要一个切实有效预防资料外泄和滥用的监管系统。

实际上,不止环联,还有不少网络平台和实体商业机构,都掌握了大量市民资料,以往亦再三发生过资料外泄,或者未经市民同意而披露或出售予第三者。当局须检讨监管和处罚机制,确保市民个人资料得到合理和高度保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