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长者综援资格须周全磋商
2019-01-11 23:25:5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星岛日报》1月11日发表题为“改长者综援资格须周全磋商”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政府本星期一公布下月起例行提高各类综援金额,不过长者综援的最低领取年龄就由现时的六十岁提高至六十五岁,昨日在立法会特首答问大会招来泛民和建制派议员群起批评,内容大致可分类"绕过咨询"和"一意孤行"。
当中最令建制派不满的,是特首林郑月娥声称,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内容,已经包括了修订年龄资格的项目,遭建制派怒斥为"明屈"。
每年预算案都厚达数百页,今次争议涉及的条文,是去年九百二十页预算案中第七百九十七页的其中一句,一般市民固然难以觉察,那么议员是否看漏了而误放政府一马呢?
实际情况却并非这样。有关计划在上届特首梁振英在两年前其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已经提出,而有关安排亦在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讨论过,委员会两个月前还通过了不具约束力的动议,反对修改领取年龄资格。
建制曾反对 难免起怒火
因此,议员又怎会懵懂地让这修订案透过预算案悄然暗渡陈仓呢?实际上,建制、泛民和自决派议员,都有就这一项目向政府提交了书面问题,甚至在预算案辩论中,亦有建制派议员发言表明对修订长者综援年龄资格有所保留。建制派之所以支持通过《拨款条例草案》,只是避免出现类似今天美国政府因财政"堕崖"而停摆的情况。林郑月娥以此表示有关安排获议员支持,建制派难免愤怒叫屈。
实际情况是政府没有绕过咨询,但不够高调,而就算在咨询过程中受到议员反对,都坚持推行。对官员来说,长者综援本来是退休保障的一环,但是本港与全球先进社会都面对人口老化的问题,欧洲多国每次要提高退休年龄,都因为推迟国民享受退休福利而受到普遍反对,政府只好按照自己认为应做的事"择善固执"。
随着医疗进步,今天不少人已经不视六旬人士为"老人家",长者生果金、持八达通长者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优惠,受惠年龄都定在六十五岁,连公务员退休年龄都推迟,政府统计显示六十至六十四岁的长者就业率已经提升到四成半以上。
宜放下身段 寻解决方案
政府思维是:调升长者综援年龄下限,是与其他政策保持一致,长远可以节省开支,短期则容许现正领取长者综援者不受影响。
问题是这个安排剥夺了这段年龄的人士退休选择,现时失业率低,随处可见高龄司机和看更,但是并非所有年满六十岁的基层人士都能够保持工作或找到工作,没有工作者日后领取普通综援,月入就少约一千元,如果身体欠佳领取残疾综援,则要医生证明丧失五成工作能力,才能够获得与长者综援一样的金额。
面对建制和泛民齐声反对,虽然法律上政府有权强硬推行这个甚具争议的政策,但是难免影响民望及与议员的关系,特别是会削弱建制派议员日后对政府的支持。官员宜放下身段,进一步与议员和各界磋商,寻求较周全的配套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