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政策有盲点 拒变通终碰钉
2019-01-20 03:15:00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星岛日报》1月19日发表题为“推政策有盲点 拒变通终碰钉”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政府为缩窄长者综援受惠年龄引起的风波"补镬",透过新增"就业支援补助金",令日后失去领取长者综援资格的六十至六十四岁长者,实际领得的补助金额不减。整场风波的形成和扩大,源于政府在推行自觉有理的政策时欠缺政治技巧,策略运用失当,仍多少抱有"政务精英"傲慢心态,以致形成盲点,终于碰钉。
官员觉得延迟退休年龄是各地人口老化社会大势所趋,并且预料政策不受欢迎,要迎难而上,却忽略如何透过配套来减轻由此激起的社会怨气,以及引发的政党进击。
这种对公众情绪敏感度不足的情况,可以见诸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一句"我也超过六十岁,今日仍是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以及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一句"当大家都一百二十岁,六十岁的人便是中年"。这些说话本来是为解释政策,减少社会反对,反而变成火上添油。
政府明知把长者综援领取资格提高至六十五岁的措施不受欢迎,就更应花更多力气来讲解要推行政策的背景和理据,并且拟备配套措施协助受影响人士,情理兼备地说服公众和政党,而在社会反对情绪激烈之际,放下身段押后实施或者改善计划。
企硬且失言 火上加油
可是,官员面对社会广泛质疑,初时却坚持硬闯,林郑月娥在立法会答覆建制派议员询问,更直指议员去年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已包含这措施,漠视建制派为顾全大局才通过预算案,而且早已在之前的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上,明确要求搁置计划,在辩论预算案时,亦对这项措施表示保留。
林郑月娥这一番话,令反对情绪进一步升温。建制派不满给"摆上枱",被冤枉先赞成后反对,自然强烈反弹,加上今秋将举行区议会选举,上了年纪的人是其重要票仓,岂可硬食死猫而失票。因此,建制派除了急急澄清自己从来没有支持过有关措施,怒火比泛民还要大,更在前日立法会大会上,与泛民携手通过无约束力动议,要求政府搁置措施。
政府面对政治压力,终于妥协,前晚急晤建制派议员,再在昨日公布新安排,虽然维持在下月一日起调高长者综援年龄资格,不过就推出"就业支援补助金"的新措施,金额相当于长者综援与普通成人单身综援的差额,领取条件极为宽松,差不多人皆可领,令受影响的年龄层可获政府津助,连同附带的租金津贴和免费公立医疗福利,亦维持不变。
须因应民情 灵活落实
官员只会晤建制派议员,并且在公布这补救措施之外,还同时公布改善政府外判工待遇的安排,形成建制派成功争取之局,额外为建制派加分,相信有关措施可获建制派支持,但双方因今次事件形成的裂痕,不容易修补。
林郑月娥上场后,虽然希望与泛民改善关系,但是推动施政仍然要靠建制派支持,今次风波的初期处理,显示她与有关官员没有充分考虑作为施政"同盟"的建制派的政治处境,置其于尴尬之地,损害与建制派的关系。虽然建制派今次"收货",但是紧接而来的三隧分流方案,要建制派冒失票之险支持红隧和东隧大幅加价来换取西隧减价,恐怕不易如愿。
特首昨日形容今次落实执行政策时"大有改善空间",委婉地承认处理过程有失误之处。政府今次不但挫伤与建制派的关系,而且在公众层面亦引起负面反应,影响市民对政府观感,不利管治。
法国总统马克龙为环保目的增加燃油费,引发"黄背心运动"抗议浪潮,导致全国大乱,民望急挫,施政举步维艰,这个碰大钉子的例子,值得港府引以为鉴,改善管治技巧,在不违反原则下,因应民情灵活变通落实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