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招标卖楼 监管机构慢几拍
2019-04-14 18:59:39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星岛日报》4月14日发表题为“阻招标卖楼 监管机构慢几拍”的评论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招标卖新盘”蔓延至中小型单位,已经好几个月,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昨日终于表明:一手住宅物业销售监管局正在调查个案,不排除会作出检控。要是监管部门能够早一点发现问题,迅即处理,就可以减少最近几个月的部分一手楼盘销售信息的乱局。
今次政府希望双管齐下亡羊补牢,拨乱反正,分别交由一手楼销监局和地产代理监管局采取行动,除了就接到的投诉及察觉可能违规者展开调查之外,两个监管机构昨日亦发表声明,厘清发展局和地产代理在处理以招标形式出售新盘的信息公布责任,确保消费者能够得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
现时发展商促销新盘,往往提供五花八门的优惠和回赠,由明码折扣、代缴“辣税”到附送家具和几年管理费,不一而足,大多以公开价单的形式列明,代理促销亦往往可以向消费者计算出大约的“折实价”,方便消费者了解市道和格价。
信息欠透明 容易抬高价
至于招标放售,以往通常只限于价钱较高的豪宅和特色户,以及零星货尾单位。由于法例只规定一手楼盘首批推出单位至少要占总数两成,却没有规定发售形式是用公开价单或招标形式,最近半年,愈来愈多一手中小型单位也采用招标形式发售,信息透明度大降。
由于各类优惠和回赠条款,只在标书中刊登,不像公开价单般让人一目了然,买家开价缺乏参考,往往倚重地产代理的建议,而发展商则可以择肥而噬,不到价不卖,到价者还可以选择最高的一位。此外,地产代理为做成生意,亦有一个诱因去游说买家开出让发展商觉得吸引的价钱。
此外,楼盘的成交记录册,本来目的是让消费者了解单位实际成交价;可是,部分以招标方式成交的单位,发展商登记的资料未必齐全,例如只登记表面成交价,回赠内容一概欠奉,做成高价假象。
还有发展商在成交记录册上尽列标书上的回赠内容,不过,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客人的回赠安排不一样,例如辣税回赠就对首次置业者不适用,故此发展商实在作出了多少回赠,大家就无从得悉,大降参考价值。中小型单位买家中不少是缺乏楼宇买卖经验者,如果以不完整的资料和地产代理的游说作为开价参考,容易偏向开高价。
须提高警觉 及早遏异动
这种被地产建设商会主席梁志坚形容为“旁门左道”的手法,有利发展商卖得好价钱,并且在连锁效应下推高楼市。差饷物业估价署数据显示楼市近月已经回勇,不应该再添助燃剂。
其实早在发展商几个月前开始“招标卖细楼”时,监管机构就应该察觉这些异动而采取行动,以保障消费者利益,及避免为楼市加温。可是,监管机构明显后知后觉,反应被动,没有及早出手,把这风气遏制,以致一手楼招标之风日烈,甚至出现全幢楼宇所有中小型单位都招标发售的离谱现象。
到事态严重至消委会发声、传媒追击,监管机构才采取行动,失去了把歪风阻止在萌芽状态的时机,现在发展商提出有限度自律,监管机构凭以往与发展商打交道的经验,应该知道往往“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迅速行动,起码做到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