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乾隆题画诗对原画的干预:破坏了画作?

2017-12-21 19:59:5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以风雅自居的皇帝之一,他爱收藏和鉴赏,尤喜在画上题诗、钤印,原紫禁城所藏历代古画,大部分都留下了乾隆的墨迹,学者每谓其破坏了画作。乾隆的题画诗,也许并不具备多么高超的艺术水准,但却是考察乾隆思想与情感的有效途径。与一般题画诗关注作画者的精神不同,乾隆的题画诗有很强的干预意识,他不关心作画者的意图,而热衷于借题画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作为入主中原的统治者,乾隆和他的皇室成员需要“优雅”的汉文化,但是又不甘心受汉文化同化。在实体上占有皇宫内大量古画收藏的同时,乾隆把自己的意愿加于这些画上。这些画原本蕴含的士人精神,让位于皇帝一己之好,甚至这些画也成为宣扬皇帝旨意的载体。据笔者所见,乾隆读画时,其思想、观点与原画形成巨大反差的,莫过于山水画。而乾隆对文人山水画“隐逸”主题的改易,集中体现在文徵明山水画的“御制”题画诗中。

文徵明(1470—1559)是明代著名画家。嘉靖甲申(1524)二月,文徵明来京第二年,作《燕山春色图》。此画在中心位置设简陋的茅屋,屋内两人对谈。远山脚下,画幅的边角位置,隐隐露出红色的楼阁。画的主旨是表达不胜朝廷应对、向往回归山林的“市隐”情趣,即文徵明自题诗所云:“屋角疏花红自好,相看终不似江南。”而乾隆以为:文徵明既已“待诏金马门”,何以还要梦回江南?“东华尘爱软红酣,待诏金门衣脱蓝。既忆江乡味好,何来鹏翼此图南。”他对“燕山春色”不置一辞,却直接质疑心思淡泊的文徵明。他是颇不待见士人的山水隐逸观的。

文徵明《琴鹤图》中,主人山中隐居,门前白鹤驻足,友人携琴来访,文徵明自题诗:“流水高山堪寄兴,何须城市觅知音。”已点明知己相会的地点在山水之中。而乾隆径自将两人会面的地点改为私人庭院,且将山中白鹤牢笼于庭院之内:“萧斋绿树盖重阴,家事无他鹤与琴。”宾主寄托在高山流水中的“雅趣”被“家事”取代了。“家中”有鹤有琴,乾隆因之夸耀主人优裕的物质生活。“山水”不再是士人精神世界中的理想之地,而成了富足人家的家居所在,山水画一变而为世俗生活图景的写照。

山水既已改变其归属,画中的主人公,那些听泉听瀑、看花看山的“山中叟”“幽人”注定被重新安排事务,这事务均与“隐逸”无关。文徵明《溪亭客话》题云:“何人得似山中叟,对语溪亭五月凉。”山中人在飞瀑之下闲坐,文徵明对此不禁向往之至,而乾隆对山中人坐论“溪亭五月凉”则存有异议:“为爱泉声涤垢思,不簮不履坐厜。山庄曾学斯人听,却愧中涓供奉随。”(《御制诗》三集卷十二)在他看来,朝廷官员若有人学画中人听瀑,是要愧对朝廷供奉的。他解释自己不愿意耗费时间在山中,因为他心中还装有百姓。乾隆所作《听瀑》诗云:“安得无事人,对之究无始。得句即言归,勤民而已耳。”(《御制诗》三集卷二十八)因为有俗世的事务(勤民),所以不能做隐居之人。勤于民事是乾隆不赞同山水隐逸的一个原因,其中颇有一些自我标榜的意味。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记载,有明一代,士人喜用别号,以彰显个人情怀。别号图,即根据别号的用意作图,一般都是应朋友之邀而作。画作紧扣受赠者的“别号”,强调受赠者的情怀,表达彼此意趣的相知、相通。别号图或虚构山水,或在实景之上加以适当虚构,有实有虚,亦实亦虚,以“隐居”的旨趣为主要内容。不喜隐逸的乾隆常在题画诗中改变别号图的隐逸主题。例如,文徵明曾经为好友张恺作别号图,名之曰《一川图》。张恺,字惟德,号一川。《一川图》画面的中心是一川河流由远及近,江上帆影往来,暗示“回归”之意。江岸是绵延低缓的山,山上是错落的绿树,临江绿树之下,是整齐的茅屋;茅屋是隐居士人的辐凑之地,三三两两的人出现在茅屋之中;远处,是城墙的一角,浓密而又模糊的树影之中耸立着红色的高楼;城墙与高楼构成的城市景象处于画幅左端的边角位置,是画中人物离违之地。文徵明借此图表达好友张一川远离城楼朱阙、放任江湖的人生情态。《一川图》王穉登跋云:“入目多污浊,怜君操自清。”“独有鱼龙隐,更无风浪撄。”道出了张一川保持操守、选择归隐的用意。乾隆理应看到这个题款,但是他显然视而不见,或故意不予理会,而径自将自己的题画诗加于城墙朱阙之上:“三篙新浪雨初足,一川春水萦浅绿。夹溪几树吐绯桃,隐约人家在岩曲。老翁课子事始耕,幸有数顷良田沃。韶华遍布泽及时,比户已兆盈菽粟。披图恍睹太平风,卧游神往心相属。”文徵明山水画的美景让乾隆“卧游神往”,但原作“山水隐逸”的主题却被他“太平风光”的想象遮蔽了。在乾隆的题画诗里,画中闲坐的士人被阐释为乡居的百姓,“山水”成为真实意义的“村居”之所,“高人逸士”不涉世事的谈话被注解为父子相传的“农事”讲授。根据这样的情境,乾隆凭空想象出一片良田,完全超出画幅之外,由此扩展了“乡野村居”的范围,且用“农耕”生活取代了观山观水的隐逸之情。

不仅是对别号图中的山水隐逸主题无动于衷,乾隆甚至对“别号”也反感。乾隆三十一年,他曾下谕皇子不能自起别号,诗画落款亦禁用别号,因为别号是“师傅辈书生习气”,意即皇子起“别号”,是受皇子的儒学老师的影响,是“书生习气”的表现。在他看来,“别号”以虚名相尚,浮伪鄙俗,无裨实用。他自称从未私取别号,只是雍正帝在他二十二岁时给他取号“长春居士”,他自己则从未用以署款题识(《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六十)。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乾隆以帝王之尊题诗、钤印,旨在以他的解读代替山水画原作的旨趣。随着乾隆的题画诗被录入《御制诗》,并在全国范围内不加限制地刊行,乾隆对山水隐逸的态度逐渐影响到了文人臣子的诗画创作。对此,乾隆也许会感到几分得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