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陈家庄纪事 梁宏荣

2019-10-13 00:39:3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作者:梁宏荣  编辑:月丽】

对于农村、农民、农作物,我们根本就不陌生,既看过,也去过,甚至吃过,用过。但真正深入到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你就感到是那样的陌生,和以前的感觉完全不同,甚至是新鲜,新奇。
我有幸在今年九月份到衡水市冀州区官道李镇陈家庄村住了一个星期,感受到了一个从未感受到的新鲜农村,颠覆了我对农村所有概念。



一  农村

陈家庄村在衡水地区是一个比较偏僻,比较穷的三级村。虽然全村基本上都翻盖了新房,但原貌并没有什么改变,除了房子其他原始痕迹很浓。

村里很安静,没有暄闹的声音,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偶尔看到的都是老人,年轻的都出去了,剩下50多岁的就算是年轻的了,这可能是大部分农村的现状。

早晨起来在村里散步,宁静无声。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空气中散发着大自然的香气。有泥土的香,有庄稼的香,有瓜果的香,这种香是清新的,甜甜的,诱人的。让人不自觉的加深了呼吸,深深的汲取这被熏香了的气息。

晨光一缕一缕钻进村庄,轻柔浣纱般的薄雾笼罩着整个村庄,像蒙住了一个优雅浪漫,魅力四射的少女的脸,青发一样的树木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骄傲,婉如长长睫毛的村路曲线流动。古老的村庄焕发着青春,让我产生了爱恋。在她的怀抱中我微闭眼睛,梦幻甜美,感到了小家碧玉而不媚,清而不寒之美。这种直摄人心的女人味,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叫惊醒了我,却让少女产生了灵动,有了生气,有了诗画般的妩媚,充滿了张扬的生命力。







 

路边枣树上红的,青的挂满枝头,压的树枝潇洒的低下了头。树下大片的落枣静静的躺在地上,可是没人捡。枣太多,也就没人爱吃了,而且很多枣树的主人远离村庄外出,枣就自然生自然落,成了村里一景。

村里的水泥路虽然有些浮土,但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更没有垃圾,每家门口都有垃圾桶每天都有人回收。人们自觉得把废物放进桶里,村里很干净。

走在村里,有时也闻到一些灶火的烟味,这种味很谈,但感到很亲切,让村庄有了原始农村的味道。但真正烧柴的人很少了,现在都用天然气和电做饭,自来水也通到各家各户,减少了污染,方便而快捷。这个村虽然还是穷村没有达到所谓小康标准,但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二  农民

我们住在刘大哥家里,他家的房子已经翻盖了二十多年了,五大间正房有120多平米,有近300平米的院子。这个院只有他们老俩口居住,儿子们各有自己的家。院内种了一些蔬菜,两棵大柿子树结滿了果实,葡萄架下串串垂下来的葡萄像紫色的玛脑挂着白霜,凌霄花爬滿了墙头,火红的花朵显示出这个家庭的幸福。

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家务农顺便照顧两位老人,小儿子在城里工作。他家共种了30亩地,十二亩是果园,其余的种玉米小麦及少量的谷子花生。农活主要是大儿子夫妇,老俩口帮个忙。

73岁的刘大哥和嫂子身体都很好,刘大哥身体非常壮实,四五十斤的东西抡起就走毫不费力,让我看的目瞪口呆,我比他还小一岁自愧不如。
 







作者梁宏荣在陈家庄

刘大哥一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身上散发着农民憨厚,朴实,热情,干练的农民本色和味道。住在他们家他非常高兴,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住的舒服。床上换了新床单,被子是新的,晚上怕我们饿,桌子上放了一小筐点心。睡觉前给我们送一暖瓶热水,随时可以喝。农村的厕所都在院里,怕我们起夜着凉,特意买了新痰桶不出门就可以解手。他们细心真诚恨不得把心掏给我们。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纯良,纯真,纯洁,觉得有些过意不去。

晚饭后,我们坐在院里天南海北的聊天,回忆过去,感叹现在,展望未来。刘大哥对今天的生活十分滿意,他很知足。他说,以前的劳作方式和今天无法相比,从前是又苦又累,一年到头闲不住。什么工具都得准备,播种,锄草,浇水,收割都是手工,每天在太阳下劳动,收入却很少,舍不得吃舍不得花。现在什么都是机械化,人不受大累了,虽然每家人都少了,但全村人相互帮忙,一句话大伙一块伸手,活很快也就干完了。

每年种完麦子一年的活也就结束了,可以歇三四个月直到小麦返青。现在国家对农民的政策好了,取消了土地税,也不交公粮,每亩地还补助几十块钱,种的东西都归自己,留足口粮剩下的就可以卖了换成钱。除了一些费用买些农药化肥,每年可以净剩十几万元。

说到这里刘大哥滿脸洋溢着知足,满意,感恩的笑容。这种收获感是属于自己的开心和自豪。这就是中国农民,他们认劳认怨,只要有一些收获有一些改善就能滿足。看到刘大哥一家红红火火的日子,真为他们高兴,衷心的祝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农村大集是农村及农民的亮点。望不到头的大集上琳琅满目,粮食,蔬菜,瓜果,各种食品,生活必须用品及各种农用工具,无所不有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各种修理业是城里见不到的,在北京绝迹了几十年的锅,盆换底这里都能看到。

唱大戏,扭秧歌,走会,锣鼓喧天。围着看的,跟着参加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几平方公里的大集热热闹闹,热火朝天,热气腾腾,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现在的农村物质极大的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新农村活脱脱的展现在人们眼前,铺陈在祖国大地上。
 












 

三  农作物

现代农民不是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收和种都是机械化。我赶上了收割玉米,收割机开进田地里,随着机器的前进,一根根黄澄澄的玉米干干净净的流出来。棒子秸,棒子皮全部粉碎,均匀的撒在地上,随后又均匀的把地翻好,被粉碎的秸秆全部埋在地里没了痕迹,还田成了肥料。

我看着这一连串的一条龙动作,衔接的天衣无缝,如同变魔术一样,没用多长时间一片玉米地平平整整的展现在眼前,等着下一茬小麦在播种。

农业在变革,抛弃了几千年传统的耕种操作方式,解放了劳动力,快,好,省。创造了新业态,革新了旧思想,改变了旧模式。

当然收割机不用自己买,只要给农机站打个电话随时可以来,给一点费用就齐活了。
 










作者梁宏荣在陈家庄
 

谷子比玉米有些费事。谷子抽穗后需要用网子罩上,不然就全喂鸟了。等到谷子熟透后把网子撒掉,然后自己把谷穗割下来回家晾晒,剩下的秸秆就有人收了,这是非常好的饲料。谷子晒好后除了自家留用一些,多余的也就卖了。

刘大哥家花生种的不多,主要是自己享用。

村里其他农民种的品种稍有差异,有大面积种辣椒的,有大面积种红薯的,有大面积种花生的,有大面积种棉花的,但都是机械播种与收割。这就极大的免除了工作量节省了体力,农民的劳力结构逐步走上机械化,现代化。

刘大哥家的十二亩果园是家里的重头戏,下的工夫也大些。果园的苹果结的滿树都是,因还没有成熟都是青的,但丰收己经定局。

每个苹果都套上了袋无一遗漏,据刘大哥介绍,苹果从蚕豆大小就套上袋了,为的是长的更好,不被污染,不被鸟啄,但还是要用大网把果林都罩上,以防鸟进来祸害。果树还是要打农药的以防虫害,但苹果绝对沾不上农药。在地里我们吃苹果根本不洗,把袋去掉用手擦擦就吃。

今年雨水多果子长势好,很多果子都长裂了成了废品,但越是裂的个越大,越好吃越甜,我们摘了一筐裂果回去现吃。
 











 

从去年开始市场苹果大幅度涨价,市场销售量明显下降,收购量也少了。今年苹果大丰收购销有了矛盾,收购价格明显低于往年,今年收购每斤6毛钱。我很吃惊,北京市场的苹果很贵的,一般的都要四五块钱,一级大苹果要十几块钱,看来钱都让流通领域赚走了。刘大哥说,苹果还是不愁卖的只是价格低少挣些线,合同已经定好,今年水菓一统收购,好的进市场赖的就做果汁了。

农民种地也要学习管理技术尤其是果树,因周期长会出现各种情况,各种病情,如果管理不好损失将是重大的。

果园不能只种一个品种,果树要相互感受,相互授粉。比如咱们这十二亩果园,主要是改良后的国光,又另种了几棵红香蕉,这样相互授粉才能结果才能好吃。我们管红香蕉叫母树,管国光叫公树。农民种地也要用脑子,用科学,这样才能丰产丰收。我听了频频点头十分敬佩他们。

从果园出来,旁边是别人家的红薯地,我惊奇的发现红薯秧子上开了很多兰色的小花,有点像牵牛花,但这么密的红薯秧子中牵牛花是不可能生长的,我走进去一看就是红薯秧子开的花。刘大哥说这就是红薯开的花,这让我大开眼界,我活了70多岁了,白薯没少吃,白薯地也没少进,但从来没有看到白薯开花,我认为白薯根本就不开花,现在颠覆了我的概念。

这是我有幸第一次看到,急忙用手机把白薯花拍下来,并录了一段视频。
 















 

路过棉花地,我特意走进去感受一下。棉花,我们都见过用过,在电视里也看到过大片棉田里的棉桃,但当我真正站到棉花地里时感到一种异样,用手摸摸裂开的棉桃并没有那么柔软澎松,如果不撑握摘棉花技术,棉花也是摘不干净的。

在这里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棉花开花,棉花花非常好看,有白的,有粉红的,有淡黄的。我很奇怪,为什么棉花开花还不一样呢?刘大哥告诉我,花刚开出来是白色的,开到一定程度变成了粉红色的,当授粉后渐渐的变成了淡黄色直到花谢结桃。

看来不到实地体验,很多东西是不了解的。知识是海洋,我们所知道的学到的那些知识,还不到沧海一滴水。
 










 

四 农家饭

在刘大哥家的每天三顿饭是我们吃的最开心的时候。我告诉大哥大嫂不要特意为我们做什么特殊的好吃的,我们只和你们吃同样的东西。

大嫂每天早上熬的小米粥又香又粘糊,因为是新小米有一种悠香,上面飘着厚厚的米油,喝到嘴里甜甜的回味无穷。煮的鸡蛋也是早晨从鸡窝里现捡出来的。刘大哥家里养了八只鸡,每天早上能捡七八个蛋一家都吃不完。煮出的鸡蛋特别香特别嫩,乳白的蛋清金黄的蛋黄,让人看着有一种美感就有食欲。平时我在家每天早上只吃一个,可是在这里我情不自禁的要吃两个。

夫人更是欣喜,每天拿着鸡蛋不是着急吃,而是放在鼻子底下闻。她说鸡蛋这种香味很像鸡屁味,好像没煮过刚下的一样。她爱闻这种味,闻够了才恋恋不舍的剥开,一小口一小口的品着吃。看到她那样子,大哥大嫂都笑着说,要不是离的太远,我们天天给你们送鸡蛋。

早晨的一盘拌黄瓜也是刚从地里摘下来的,还带着露水呢,用水一冲切切就进盘了,只放一点盐,满屋子飘荡着黄瓜的清香,吃起来又脆又甜。

中午我们到地里去摘,有什么吃什么,每天都不一样。有时是茄子,有时是扁豆,有时是北瓜。我和夫人基本上不吃什么主食,主要是吃煮玉米,煮花生,煮毛豆,蒸北瓜,蒸白薯等。

在北京总说吃的东西没有香味,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其实那是没吃着真东西,在这里什么都是香的,小时候的那种感觉都找回来了。不知不觉吃的肚子鼓鼓的撑的难受,让人看着好象没吃过东西一样的没出息。大嫂说,没事,到地里转一圈就消化了。

晚饭可不敢这么吃了,大嫂给我们熬的麦子粥。麦子都是磨白面的,没人舍得拿来当米吃,但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拿些麦子当米吃也没有什么舍不得。

把小麦去皮用高压锅熬粥,又有米的香味又有面的香味特别粘糊,嚼起来还有粒的感觉。这种感觉妙不可言,我不知道是喝了米粥还是喝了小粒的疙瘩汤,在嘴里粘粘糊糊软软绵绵,但又不腻人很清口,咽下去滑滑溜溜,到胃里觉得特别舒服暖暖的,真是一种神奇,如同一种仙丹。

这是 我有生以来吃的最美的东西,鸡鸭鱼肉海鲜无法和它比拟,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味,人生能吃到这种东西是一种高级享受,是一种奢侈。
 






农村已经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农村了,它颠覆了几千年耕种及操作。科学的飞跃,机械化的发展,农民思想的进步,让中国农村面貌一新。虽然有些农村还有些落后贫穷,但这种落后和贫穷是相对而言,它仍然有了振兴,有了发展,有了进步,有了获得,人们仍然有获得感,充实感。

当然人们也有不满足的感觉,希望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富裕,更加幸福。这是社会在进步在前进,随着这种进步和前进,中国农民美好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