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选便宜药材 开仁心良方

2019-10-12 16:14:3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原标题:用中医方法筛选防治心血管病药物,雷忠义——
选便宜药材 开仁心良方



人民日报记者  高  炳

 
【人物小传】雷忠义,第三届“国医大师”。上世纪70年代,雷忠义发现,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呈增多趋势。他下定决心,要以中医药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经过十年沉潜,终于制成新药,开启了传统医学筛选防治心血管病药物的新思路。悬壶大半生,经其手而重获新生者,难以计数。而雷忠义在行医过程中展现出的医德更令人感动,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众多学生“知常达变”,在中医领域屡有创新。

  早上8点刚过,陕西省中医医院心内科,诊室前已排起长龙。

  66岁的田老伯赶来复诊,排在最前头。3年前,他四处求医,得到同样结论:“换了心脏才能活。”绝望中找到这里,用药10天,病情好转;坚持半年,药到病除。“多亏雷大夫,救了我一命!”他说。

  听见叫号,田老伯敲门而入,但见85岁的雷忠义身着白衣,银发如丝;戴着金边眼镜,精神矍铄。像老友见面,二人热情问候。一番诊治,田老伯拿到新药方,感佩之至。

  于雷忠义而言,这样的“救死扶伤”,每天都在上演。2017年6月,雷忠义获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杏林无涯,探索一生。回望往昔岁月,雷忠义不禁感慨:“中医之路上,我刚做了一点点尝试,却忽然发现,已是白发苍苍了。”

  医德高

  仁心铭记一生

  生于陕西合阳的雷忠义自打记事起,有幅画面便印于脑海:关中乡下的老宅里,父亲苦读医书;亲朋偶染风寒,他便背起褡裢,行针把脉。

  父亲曾患结核病,自学医书以自救,后爱上中医。在父亲要求下,年幼的雷忠义研墨执笔,抄写《养生铭》《汤头歌诀》……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父亲常挂嘴边的话像颗种子,在雷忠义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

  1952年,18岁的雷忠义中学毕业,进入陕西省第一卫校,学习现代医学;之后,迈入中医高等学府,走上中医之路。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坚信勤能补拙的雷忠义,读书如饥似渴,“学中医要涉猎广泛、学问扎实;反复揣摩体悟,方有所长。这条路啊,没有捷径可走。”

  1957年,陕南暴发疫情。雷忠义和老师一道,晚上跟着乡民的火把,背上保健箱、针灸包步行数十里,救治危重病人。

  “稻田里,农民兄弟光脚插秧,容易染上钩体病,严重点就会休克、肾衰、肺出血。”每日颠沛的老师也染上疾病,却仍指导雷忠义熬制汤药银翘散,救治乡民。“急性传染病,中医照样能治,对此要有信心。”

  一天晚上,有位妇人抱着儿子,前来求助。原来是小孩调皮,在森林里误食毒蘑菇。老师把完脉,送给妇人藿香、黄连等药材,孩童不久即愈。跟师学艺的雷忠义不禁感慨:“中医医术博大精深,爱人之仁更让人感动。”

  耕耘杏林一甲子,雷忠义将“医者仁心”的教诲,铭记了一生。他曾冒着大风雪,背上几十斤重的老式心电图机,为病危患者诊治;下班后骑着自行车,给卧病在床的患者送药上门……

  “有次回老家,乡亲们听说父亲回来了,纷纷赶来看病,屋里屋外站了一院子。”雷忠义的儿子雷鹏仍记得,月亮爬上了树梢,门外还排着长队。“我睡了一觉起来,父亲还坐得笔直,在油灯下给乡亲把脉。”

  悬壶大半生,如今雷忠义已是耄耋之龄。经其手而重获新生者,难以计数。“长路漫漫,苦修践行。六十寒暑,经典未精。”打开雷忠义的行医札记,一首小诗映入眼帘,“耄耋不已,何惧艰辛。实现梦想,不负此生。”

  研究深

  新药物美价廉

  虽已是85岁高龄,端坐诊室的雷忠义,仍神采奕奕。为保障老先生身体,医院要求门诊只限10个号。但从早上8点开始,现已“拖班”至下午1点。

  “很多病人从外地赶来,雷老都会加号,从来没按时下过班。”值班护士说,老先生很认真,病看得仔细,“每个患者至少得一刻钟”。

  慕名求医者众,只因这里有妙手良方。

  上世纪70年代,敏锐的雷忠义发现,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呈增多趋势。他下定决心,要以中医药之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

  羊红膻,便是挖掘的第一个宝。这种民间草药,又名六月寒、鹅脚板,因有羊膻气味、茎呈红色而得名。在陕北地区,百姓用它来防治幼畜发育迟缓、老畜倦卧等衰老征象,当地民谣有言:“家有羊红膻,老牛老马拴满圈。”

  下乡义诊的雷忠义受到启发,将其引入研究。他带领100余名科研人员,白天上山采药,晚上在窑洞里拟方。十年沉潜,终于制成新药,开启了传统医学筛选防治心血管病药物的新思路。

  开发一个药,跑坏几双鞋。雷忠义心念苍生,将其无偿献给国家,由西安国药厂批量生产。“研发新药,就为了减轻病患痛苦。”雷忠义说,“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即使获得再多奖励,也不过是欺世盗名罢了。”

  日常接诊大量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雷忠义发现,单纯胸痛(属瘀)者有之,单纯胸闷(属痰)者亦有之,但多为痛、闷并见。根据传统方法,仅活血化瘀,难以尽除;单祛湿化痰,亦不理想。“能否合二为一,痰瘀并治?”雷忠义查阅大量文献,反复思考,首倡“胸痹痰瘀互结论”。历经数十载研究,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病)的日常用药“丹蒌片”,终于问世。

  在组方研究时,“价廉”是雷忠义坚持的一大原则:“冠心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我们尽量选便宜药材,让老百姓用得起。”如今,雷忠义和年轻同仁们,在“痰瘀互结”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提出“痰瘀毒风互结”理论,正开展临床研究,并拟定了新的方药。

  带徒严

  牢记认真二字

  深夜油灯下,曾看父亲治病的雷鹏,如今也精研中医,成为一名医生。

  “父亲学医一辈子,就是‘认真’二字。从小耳濡目染,我也对中医有了浓厚的兴趣。”雷鹏告诉记者,每次搬家,父亲的几个大书柜都是重头戏。里面装满了小卡片,上面记着当年摘抄的笔记。“就在昨晚临睡前,他还翻箱倒柜,就糖尿病人的用药思路叫上我探讨了很久。”

  对学生陈金锋而言,晚上也接到过雷忠义的“紧急任务”。“有天夜里11点,雷老打电话来,让我赶紧联系患者。”陈金锋一问得知,原来是当天早上门诊时,一个药方中肉桂的量有点大,“他叮嘱我,一定要通知到患者,还要做好后期随访。”

  如今,雷忠义已培养了50余名学生,“力戒学风浮躁”是其首要要求。“我提倡广泛涉猎、认真实践,向古人、向今人、向患者学习。”雷忠义话锋一转,“但前提是,要静下心来,实事求是、反对浮夸。”

  在学生范虹看来,老师的仁术传授,让人获益匪浅;但仁德、仁心的无声浸润,影响更深。

  两年前,哈尔滨的陈师傅用轮椅推着老伴,千里迢迢坐火车来看病。每次到西安,雷忠义都呵护有加。“前不久,已经康复的老两口,又来了。”范虹一看,老人的推车上,驮了8袋东北大米,“他们说要送给救命恩人,拦都拦不住。”盛情难却,雷忠义只好收下。

  “雷老扭过头悄声叮嘱,让我们给老人的子女转回账去。”范虹对此感慨不已,“老师之仁心,吾辈当学习!”

  而学习,并非单一向度。在雷忠义看来,师生互为启发、教学相长,方为正道。近年来,众多学生“知常达变”,在中医领域屡有创新,让雷忠义欣慰不已。细读其行医札记,一首小诗笔力遒劲,让人难忘——

  “尤喜后学多勤勉,长江后浪越前浪。时逢盛世重传承,古树新芽焕春光。”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10日 14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