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真的要撞地球?
2019-08-10 19:57:4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NEOS)称,一颗直径约570米的小行星将于明天(10日)掠过地球。
这颗被命名为“2006 QQ23”的小行星以时速16,740公里的速度奔向地球。打个比方,埃菲尔铁塔高300米,两个埃菲尔铁塔大小的岩石将在太空中与地球擦肩而过。值得庆幸的是,NASA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Planetary Defense Coordination Office)研究人员表示,它与地球的最近距离约740万公里,约0.049个天文单位(1AU=149600000 km),“相对来说是安全的”。而两周前的一次小行星与地球的亲密接触,科学家们没有如此淡定……你还记得,7月25日上午9点22分,你在做什么吗?
当时,一颗被命名为“2019 OK”的小行星正以24.5 km / s(相对于地球)的速度朝地球直奔而来。并不是科幻片,这颗直径在57-130米之间的小行星,最终以0.00048个天文单位的距离擦过地球。
▲图源:华盛顿邮报什么概念?那(小)把(行)剑(星)离喉(地)咙(球)只有71806 km,不到月球距离(1LD=384000 km)的五分之一。其惊险程度借用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万物简史》书中的一句话,“相当于一颗子弹穿过一个人的袖子而没有碰到手臂。”
致命突袭,瞒过科学家
上周四,电话如潮水般涌入澳大利亚皇家学会(Royal Institution of Australia)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Alan Duffy)的办公室,“每个人都如此恐慌。”墨尔本的观测天文学家迈克尔·布朗( Michael Brown)告诉华盛顿邮报,这颗小行星不是科学家们长期追踪的小行星,突然“从天而降”。
▲图片来源:美联社“2019 OK”属于阿波罗小行星群(Apollo asteroids),这也是今年经过地球的小行星之中,最大的一颗。NASA确认,它的个头超过90%的小行星。“如果它不慎落到地球上,威力将是广岛原子弹的30倍。”达菲称这块太空岩石为“城市杀手”。这不是危言耸听。
六年前,发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的小行星撞击事件还令人记忆犹新。当地时间2013年2月15日9时15分,一道亮光划过天空,留下一长道白色尾迹,接下来是一声巨响。
一颗小行星穿越大气层时摩擦燃烧后,在车里雅宾斯克上空发生爆炸,爆炸引发的冲击波瞬间到达地面,许多建筑物的玻璃被震碎。俄罗斯方面表示,事件造成1600多人受伤,约10亿卢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的经济损失。目击者称,“这种光似乎只能在世界末日出现”。而这颗引发灾难的小行星直径才20米。布朗说,上次出现“2019 OK”大小的行星撞击事件还是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通古斯大爆炸。
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现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上空发生爆炸事件。爆炸威力相当于2千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8千万棵树焚毁倒下。事发后数天内,亚洲与欧洲的夜空呈现出暗红色,有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光线穿过在高纬度地区的极度低温中形成的冰晶颗粒造成的。在美国的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和威尔逊山天文台也观察到大气的透明度至少数个月有降低。由于该地区人口稀少才避免造成更大人员伤亡。
而这样一颗“定时炸弹”竟然在科学家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就溜到了地球的家门口。“一切来得太快了,我们只是在‘2019 OK’飞越地球前很短的时间才知道。”布朗说。
▲图源:The Watchers直到与地球“亲密接触”前一天,也就是24日,“2019 OK”才首次被位于巴西奥利维拉的SONEAR天文台观测到,而在擦身即将发生的前几个小时才对外宣布。那么这个小行星中的大个子,是如何瞒天过海,“偷袭”地球的呢?
“正如棒球运动员在太阳落入眼睛时难以发现球一样,望远镜在靠近太阳时也很难跟踪小物体。”《天文学》杂志认为小行星可能在光线的掩护下潜入地球。
▲图源:The Watchers“2019 OK 运动的‘偏心轨道’和速度也对提早发现它带来挑战。”布朗介绍,“它的椭圆形运行轨道将它从火星带往金星轨道,可以被检测到的近地时间并不长。同时,它以每秒24公里的速度行进,相比之下,近期其他近地小行星速度都控制在每秒4至19千米之间。”“最后一刻才发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达菲说,“提醒我们太空中有多少未知以及小行星对我们产生的真实威胁。”现实中的《三体》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和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带(Kuiper Belt)。据公布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在太阳系内共发现约127万颗小行星,但由于受观测手段等因素的限制,这可能仅是全部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
“根据最近的观测与统计,近地小行星约有18000个,其中直径大于1 km的约800 个、直径大于140 m的约8000个。它们运行的轨道多种多样,撞击地球的概率也比较高。”“嫦娥之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发文称。
事实上,小行星撞击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的相互碰撞,是太阳系中比较普遍且经常性的相互作用。“仅月球表面,直径大于1 km 的撞击坑超过3.3万个,直径大于10 m的撞击坑估计超过 10亿个。”由于地球72%的表面积被海洋覆盖,很难发现海底的撞击坑,地球内力作用产生的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及其引发的海啸,破坏和摧毁了一些撞击坑,加上地球外力的搬运、沉积等作用掩埋了一些撞击坑等因素,地球看上去不像月球那般坑坑洼洼。
“地球表面保存有180个由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巨大的撞击坑,分布在33个国家。”欧阳自远表示,“每一个撞击坑的形成,小行星都曾经扮演过诱发地球气候环境灾变、摧毁地球生态系统的肇事者。”
如何规避小行星撞击地球?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系列中,为了抵御三体人的入侵,地球成立了行星防御理事会。而现实中,NASA也成立了一个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但不是为了应付外星人,而是处理小行星的威胁。2016年1月,NASA重组其近地物体观测计划并成立了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以回应NASA监察长办公室2014年报告“NASA努力识别近地天体和减轻危害”。
“小行星撞击是唯一可能预防的自然灾害。”NASA说,他们目前正在研究使小行星偏离方向的方法,动能撞击器是目前最简单、技术最成熟的防御小行星的方法,通过发射宇宙飞船,以每秒几公里的速度撞击小行星。科学家制定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计划,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Didymos B)围绕一个半英里(约800米)宽的小行星(Didymos A)进行轨道运行。NASA发射一个汽车大小的DART太空飞船,以每小时25000公里速度撞向Didymos B,改变其运行的轨道。
“我们只需要推动一颗小行星,使它在与地球轨道交汇处提前或晚到7分钟,就能与我们完全错过。”NASA称,DART将于2021年7月下旬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搭乘“猎鹰-9”火箭发射升空,首次尝试偏转一颗小行星。“核爆炸装置方法是近地天体(NEO)偏转的最后手段。”NASA说。生存还是毁灭?
6500万年前,数百万种生物在地球上滋生繁衍,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天,一个直径约 10 km的小行星突然冲进地球的大气层,压缩前端的大气,形成高温高压的强大的冲击波撞击至现今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魔鬼角(Yucatan Peninsula)。
撞击形成了一个直径180 km的希克苏鲁伯坑(Chixulub Crater),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和全球大火,大地被淹没,森林被烧毁,烟尘遮天蔽日终年不散,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动物由于食物链的中断而死亡。70%的物种在这场劫难中灭绝,包括统治地球生物界超过1.6亿年之久的霸主——恐龙。
1990年,一次偶然的发现还原了这场劫难。科学家对希克苏鲁伯撞击坑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勘查,绘制了撞击坑的剖面结构图,确认是具有典型的撞击坑结构特征。相继在离撞击坑中心不同的距离进行钻孔取样研究,恢复了撞击坑的形成过程,发现小行星撞击后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和巨大的海啸记录。
如今,当“2019 OK”留下一个戏谑的背影扬长而去,科学家们才抹着额头上的冷汗,宣告侥幸安全。虚惊一场过后,网友们也纷纷开启吐槽模式。
“差点就叫2019KO了”。
“大家以后都是过命的交情了”。
据NASA估计,太阳系中仍有三分之二直径大于140米的小行星尚未被发现。而今年年初发表在《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自2.9 亿年前开始,小行星撞击月球与地球的次数比过去增加了2~3 倍。注释:天文单位:天文学中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单位,其数值取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1AU=1.496x10^8 km。
月球距离:月球距离是天文学的长度单位,其数值取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1LD=384000×10^5 km。
来源:海外网作者:李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