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每人每周喝进一张信用卡?关于微塑料求真相

2019-08-31 22:02:58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每人每周喝进一张信用卡?关于微塑料,求真相

塑料,在地球上似乎已无处不在。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全球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超过800万吨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向大海倾倒满满一辆垃圾车的塑料。

澳大利亚研究报告则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塑料制品的消耗量,已相当于2000年之前所有年份消耗量的总和,三分之一的塑料最后都倾倒在自然环境中。

7月14日,观众在上海科技馆参观由回收塑料制品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巨环”。作品表现海洋中废弃塑料形成的“垃圾带”正环绕着我们的现实,提醒人们减少产生和丢弃塑料垃圾。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这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微塑料——在科学上还缺乏严格定义,但常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不仅出现在全球海洋、河流等自然水体中,还出现在动物体内、饮用水中,甚至可进入大气循环。

微塑料到底有多大“存在感”?有没有危害呢?

听说北极下起了“塑料雪”

德国和瑞士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德国多地、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以及北极地区采集雪样并检测,结果发现,微塑料在这些地区的雪样中均大量存在。

其中,德国南部某乡村公路雪样中微塑料最多,浓度达到每升15.4万个;北极雪的样品中的微塑料也不少,可达每升1.44万个。

考虑到气象原因,研究人员认为,欧洲地区、特别是北极地区的大部分微塑料来自大气循环和降雪。

给你一杯“塑料水”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塑料污染已侵入到人类体内。全球人均每周仅通过饮用水就会摄入1796个塑料微粒,按重量算这些塑料微粒约为5克,等同于一张信用卡所用的塑料。

 

6月8日,泰国曼谷,一名参与环保活动的儿童在漂满了塑料瓶的泳池中游泳。新华社/法新

 

6月8日,泰国曼谷,一名参与环保活动的儿童在漂满了塑料瓶的泳池中游泳。新华社/法新

研究还显示,人类摄入微塑料的最大来源是饮用水,世界范围内的瓶装水、自来水、地表和地下水中都含有微塑料。在食物中,甲壳类海鲜、啤酒和盐的微塑料颗粒含量最高。尽管各国塑料污染的情况有所差异,但几乎没有任何地区能置身于外。

“微塑料”到底有没有危害?

微塑料到底有多大危害?目前来看,不能危言耸听,也没法掉以轻心。

世界卫生组织8月22日发布一份名为《饮用水中的微塑料》的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人体不大可能吸收粒径大于150微米的微塑料,估计对较小颗粒的吸收也有限,但对纳米颗粒等极小塑料微粒的吸收率可能较高,这方面数据目前还极其有限。

世卫组织呼吁深入研究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比如,开发检测水中微塑料的标准方法,以进一步确定淡水中塑料微粒的来源,以及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

无论如何,近年来,全球对塑料问题的危机感逐渐提升。不同国家纷纷推出“限塑”举措:

限塑令1.0——塑料袋

塑料袋是人们使用最频繁的塑料制品之一。不少国家及地区首先拿塑料袋开刀。

 

7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学生和环保人士头戴塑料袋,呼吁人们关注塑料污染。新华社发(通帕·蒙达尔摄)

 

7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学生和环保人士头戴塑料袋,呼吁人们关注塑料污染。新华社发(通帕·蒙达尔摄)

比如,英国政府自2015年10月起在大部分零售商店推行“限塑令”,对每个一次性塑料袋收费5便士(约合0.5元人民币),此后主要超市的塑料袋消耗量大幅降低。

今年7月20日,巴拿马超级市场、药店和零售店开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成为第一个为减少污染而禁塑的中美洲国家。

限塑令2.0——一次性餐具

英国政府计划自2020年4月起禁用塑料吸管、搅拌棒和塑料棒棉签。

据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估计,英国人每年使用约47亿根塑料吸管、3.16亿根塑料搅拌棒和18亿根塑料棒棉签。

今年3月,欧盟批准了一项法案,决定从2021年起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等在内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加拿大政府6月10日宣布,该国将从2021年开始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吸管等在内的多种一次性塑料制品。

“钓塑”行动

在阿姆斯特丹,“塑料鲸”项目已有8年历史,已吸引2万人参加。在绘有微笑喷水鲸图案的小船上,参与者一边观光一边打捞塑料等垃圾。

创始人斯米特说,数千名“业余渔夫”去年打捞4.6万个塑料瓶,为清洁运河出力。

塑料瓶换车票

罗马交通部门7月23日在地铁站启用了三台塑料瓶回收机。乘客在手机上下载相关应用后,把塑料瓶扔入机器,用手机扫码,会有“钱”入账,可兑换地铁或公交车车票。扔入30个瓶子足够兑换一张地铁车票。

罗马交通局局长保罗·西苗尼很自豪地说:“在大谈加密货币的年代,我们有塑料货币。”

抵制塑料垃圾

 

 马来西亚政府在马来西亚最大港口巴生港查处了一批虚假申报的“洋垃圾”,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新华社/法新

 

马来西亚政府在马来西亚最大港口巴生港查处了一批虚假申报的“洋垃圾”,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新华社/法新

今年5月,来自约18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代表在日内瓦对《巴塞尔公约》做出修订,决定将塑料垃圾列入进出口限制对象。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偷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塑料垃圾将成为历史。

新的“限塑”措施由挪威提出,并获得与会代表压倒性的支持,仅美国、阿根廷、巴西以及化工和塑料行业的代表表示反对。

来源:新华国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