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美关系坏不到哪儿去?中国学者普遍悲观

2018-03-13 14:14:21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1520900889789.jpg

研讨会现场   

 

艾森网消息:中评社北京3月12日电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以“中美关系的新变化与新对策”为主题的研讨会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研讨会邀请到近20位来自北京著名高校和智库的国际关系、中美关系、美国政治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美关系的现状与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致辞表示,从美国近期的报告可以看出,中美关系的定位发生变化,两国关系的问题性突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分析中美关系在不同领域中的问题,探讨中美关系是否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并提出解决对策。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媒体、学者和学生在得知研讨会信息后来旁听,现场座无虚席,呈现出现在社会对中美关系的高关注度。 

现场学者们普遍认为,未来中美关系将更加严峻。 

“过去说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现在看,前一句是对的,后一句可能情况有变。”一位专家的这一观点在现场引起不少共鸣。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琪表示,美国正在改变对中国的定位,把中国定位为美国的“竞争者”。“竞争者”不仅是对中国力量结构的定位,也是把中国当做秩序和规范的挑战者。同时,由于中国上升速度太快,催生了美国对中国的心态明显变化,从过去的失望、不满,到现在认为应有所行动。 

陈琪认为,未来中美关系的特点包括,竞争的零和性的增加,竞争面临全面性和长期性,以及中美关系的脆弱性的上升。脆弱性将体现在爆发危机的点的增多,包括台湾问题、海上安全、贸易问题等。 

有学者把经贸关系列为2018年两国的首要问题。陈琪指出,美国对华的真正发力点是在经贸,其他方面的“力” 相比经贸较弱。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樊吉社也称,今年经贸关系可能成为中美关系的主导性议题,将变得非常突出。 

樊吉社强调,未来地区议题对中美关系的冲击变大。台湾问题曾经是中美关系中的沉默的共识,未来会升温,真正变成一个“问题”。他也认为,意识形态问题过去在中美关系中曾被弱化,现在会重新突出,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此外,首脑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分歧的缓冲作用减小,对话机制的成效降低。 

 

1520900889951.jpg

                研讨会现场

 

针对中美关系的这些新变化,有学者做出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徐正源认为,实际上,中美之间还是有结构性矛盾。过去在讨论中美关系时,我们过多关注于特朗普的商人色彩,甚至有娱乐化倾向。因此,对特朗普的对华政策的理解也倾向于碎片化和表象化,忽视对其对华政策的通盘的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认为,前期特朗普个人的性格特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比较大,从去年开始,更多的是美国国内政治在起更多的作用。而且目前看,这二者可能存在重合。他提醒说,特朗普学习能力比较强,如果他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总统,对中美关系不一定是好事。 

学者们也纷纷提出建议以应对两国关系中的这些新变化。 

徐正源分析,近期美国或许会集中火力应对俄罗斯,因此中国还有三至五年的缓冲期。她提出具体建议,如在三到五年里,中国应该力争经营中俄关系和周边关系;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时,要多考虑政治账,而不是经济账;可以利用中东等从战略方面牵制美国,避免美国集中火力应对中国等。 

陈琪建议,中国可以调整对日关系,对日关系的改善能够缓解中美关系的冲击力。他还提到,中美要尽量寻求合作点,扩大共识,在区域合作上抵消压力,减缓冲击,以及中国应该加大国内改革开放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认为,中美接下来要加强在朝核、台湾、南海巡航等问题上的危机管控。同时,要寻找合作点。他强调,中美之间竞争性的凸显,原因之一是美国人认为中国不遵循规则获得优势导致不公平。中国需要思考建立完善的体制,从根本上消除这个矛盾,减缓与美国和国际在这方面的冲突。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巍在总结中表示,面对未来的中美关系,学者面临的挑战将更复杂。他建议,现在正需要对过去五年中国外交的成败进行总结,以及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至今仍然有必要讨论,来展望未来中国的外交将向何处去。 

分享到: